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全部

我们清楚我们为什么上大学吗

可可
发表于 2021-07-14 08:04:12

在讲今天的这个话题之前,先讲吴伯凡老师和我讲的两个真实的笑话。那是在罗辑思维的一次晚餐上,罗老师、脱不花以及薛兆丰老师都在,当然还有我和他在场。那次我聊到现在美国一些精英做事情只追求形式,已经忘记了当初的初衷,吴伯凡老师就说,这是文明衰落的前兆。接下来他就讲了英国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故事。




在1946年二战之后,英国把多佛尔角的三个哨兵撤掉了。了解地理或者二战历史的人可能知道那里是隔着英吉利海峡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地方。在二战时诺曼底登陆之后的加莱登陆,英美联军就是从那里出发的,今天还有一些游泳健将从那里游到法国去。




当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在多佛尔角设三个士兵,因为这是二战前就有的岗位,和希特勒入侵英国无关。由于历年来在皇家陆军都有这三个职位,因此历任官员也没有问原因,就按照传统保留了。




直到二战后英国开始裁军,才觉得这些岗位好像不需要,于是去寻找当初设置这些岗位的原因,发现一直追溯到了1805年,也就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前。




在这场纳尔逊彻底击败法国海军的大海战之前,英国人一直担心拿破仑会登陆英伦,于是就派了三个士兵天天在多佛尔角用望远镜往对岸看。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拿破仑对英国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这三个哨兵一直没有撤。




再往后,历代的英军官员总是在想,虽然不知道这三个人站在那里的目的,但既然当初设了这三个岗位,一定有目的,就这样这些没用的哨位设了一百多年。其实,多少年过去了,当初的目的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了形式。




吴伯凡老师讲的另一件事就更搞笑了。那是在武则天时期,洛阳皇宫的一个拐角处每天都站着两个宫女,没人知道她们是干什么的,反正就天天站在那里,后来追溯原因才发现,在很早以前修建洛阳皇宫时,因为油漆未干,派了两个宫女站在那里,提醒大臣们不要蹭到油漆。




吴老师讲的这一类事情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虽然黑格尔讲“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上述规定的产生自然有它们合理的原因,但是很多时候, 时间一长我们已经忘记了当时做那些事情的真实目的,只剩下形式了。如果做到了这个地步,我们的努力显然就和结果不相关了。这样的情况其实适用于亚洲人读大学这件事情。




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上名牌大学?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每一个家长和学生是否认真思考过?我问过很多亚裔,虽然他们都觉得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原因却说不清楚。就如同上述故事中的哨兵和宫女一样,站在


那里早已忘记了目的是什么,只剩下了形式。




对于上大学这个问题,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这还用问吗?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社会地位不够高,没有出路!”但问题是,上了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么,就有出路了么,社会地位就一定高了么?




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今天中国大陆很多贫家子弟自己努力十多年,家长甚至亲戚也倾全家的财力将他们送入大学,最后大学毕业后连好工作都找不到,就算在美国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




我们可以想象,能让孩子上哈佛恐怕是亚裔家长最大的梦想。哈佛大学从六十年代至今招收亚裔比例最低的年头,也有15%左右的新生是亚裔,今天这个比例大约是22%-23%。但是成为美国社会精英的亚裔显然没有这么多,无论是在美国政界、文艺界,还是在商业界,亚裔精英的占比都不高。




很多亚裔子女进入哈佛后,挑选了计算机工程专业,我直为他们摇头,当初进哈佛的难度可是比进卡耐基·梅隆或者伯克利高十倍,读完了计算机,跑去和后两所学校的学生竞争Google的职位都竞争不过。也就是说,这些人完全不明白进哈佛的意义。




相反,另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族裔犹太人的情况就不是这样,犹太裔的学生大约占了哈佛人数的10%到15%,而犹太裔在美国精英人群中的占比还真有这么多。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亚裔上大学的目的不明确,学白上了,而犹太人因为目的明确,因此学没有白上。




或许正是因为目的不明确,导致读大学和后来的事业发展似乎没有直接联系,而且似乎努力了也没有用,因此很多大学生从中学时拼命读书想挤进好大学,变成了后来在大学里干脆不好好读书。




再加上我们大学所教授的内容和未来的需求相当脱节,而当下媒体又过分宣传个别退学的学生最后成为了工业界领袖,比如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以至于很多学生有了充分的理由认为大学教育可有可无。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只要出国接受欧美大学的教育,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事实上结果和他们想象的正好相反,今天很多留学生在国外毕业后是找不到工作的,很多还得回国求父母托人找关系谋个一差半职。




我想这是今天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困惑所在。我们常常讲,做事情要有主见,不要随大流,但在上大学,上名校这件事情上,中国人恰恰缺乏主见,普遍是一种从众的心态,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搞了奥数或者机器人,我们家的也要学;大家都上大学,我家的也要上;大家都出国,我们也不能落后。如果你有98%的人的


人的心态,那么想要成为2%的人就难了。




我带着同样的问题去问德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问问在他们国家的人们是否一定要上大学?得到的答案和东亚人给的完全不同。




在那些国家的很多人看来,上大学是他们进入特定职业(比如律师、医生和工程师)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并非从事所有的职业都需要上大学,目的很明确。




很多特殊的工作技能,比如做工匠、园艺师、厨师、酿酒师和品酒师等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在职业学校而非大学里学到的。事实上在那些国家里,蓝翔技校这样的学校比比皆是。




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与大学所教授的内容,完全是两回事,因此,当他们想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需要去当地的蓝翔技校学习,而不是上大学。




比如谁要想成为一个米其林餐厅的主厨,巴黎有非常好的烹饪学校培养这些人,在那里除了要学习烹饪本身之外,还要学习营养学、餐厅管理等知识。以后到了社会上,这些技术工人不仅收入不比所谓的白领低,社会地位也相当高。




即便是上大学,欧洲人的目的也比中国人明确得多。在法国,大学系统和中美完全不同。




在中国,我们都觉得综合性大学比专科学校好,而在法国则相反,最好的不是像巴黎大学(它其实包括很多分校)这样非常大的综合性大学,而是像巴黎高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或者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这样非常小型的文理学院,或者工程学院。




进行通才教育的巴黎大学,反倒是平民子弟混学位的地方了。那些小型专科学院,才是精英的孩子们和未来的精英们去的地方。




在德国,情况也类似,今天的柏林大学早已经不是当年黑格尔任教、出了普朗克等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地方了,虽然它的综合名气还很大,但是专业水平不算高。




在德国最受欢迎的是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这样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关于欧洲大学的教育,我在以后会专门讲)。可以讲,欧洲人上大学的目的比我们务实很多。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强调上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习技能,将来有口饭吃。我只是想强调,搞清楚为什么上大学很重要,而我们大部分人恰恰则在这方面糊里糊涂。不难想象,目的没搞清楚,将来的动力就成问题,结果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这周接下来,我们要聊三个话题:




1. 为什


么今天大学的教育不足以造就精英?当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想成为精英,还需要补充什么样的教育?




2. 为什么依然要上大学,而且要尽可能地上好大学?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怎么补救?




3. 在未来需要掌握的五种技能。如果在大学里没有练就它们没有关系,在工作中依然有机会。




明天我们从第一个话题谈起。




祝近安

731 1

评论 (1)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