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全部

[坡仔跟你一起阅读好书·第十九期]《马克思靠谱》​第一章 飞扬吧!青春 —— 一、求学: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

苏东坡忠实粉丝
发表于 2021-07-31 18:08:43

       不枯燥,不戏说。

       马克思第一次以流行文化的方式,与新生代深情相遇。​

       本书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

       在书里,年轻的马克思叛逆过,喝酒决斗、给白富美贵的燕妮写过情诗,思考让他的叛逆闪闪发光,为人类幸福的理想让他把高调唱成高尚( 第一章);马克思获得哲学“武林秘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超越“师父”黑格尔(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越了人类历史上关于友情的一切传说(第三章);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与成熟(第四章);史上最神秘莫测的“意识形态”其实并不讨厌(第五章);马克思如何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六章);马克思的无尽苦难赤子情怀与豁达胸襟令人热泪盈眶(第七章);马克思这位资深“大夫”为资本主义开具的经典“诊断书”和“病危通知书”(第八章);晚年马克思笔耕不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第九章)在书里,针对诋毁马克思的种种谣言,我们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在书里,别具匠心地设计了“马上学习”板块,意为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深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在书里,很多成长的烦恼也能从马克思的经历和思想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内蒙轩◎​主编


​第一章 飞扬吧!青春

       马克思的青春,和我们一样:上学了,恋爱了,要找工作了;他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马克思的青春,也和我们不一样:他热爱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判,勇于实践,思考让他的叛逆闪闪发光。马克思如果是一匹野马,燕妮就是他的草原。他们的姐弟恋克服了世俗的重重偏见,他们的不离不弃诠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他十七岁就起了个高调,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然后把这个高调唱了一辈子,最终把“高调”唱成了“高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回1818年,与靠谱的马克思相遇。


​一、求学: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

1.从叛逆青年到超级学霸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小正太马克思才华横溢,在家里备受宠爱。中学时的马克思成绩优秀,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十七岁时就把“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中学毕业进入波恩大学的马克思,却从“三好学生”变成了一个“问题小子”。

       1835年,马克思遵照父亲亨利希的安排,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希望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律师。但是,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花钱大手大脚,经常花天酒地,从他和父亲的通信来看,马克思在波恩大学一年花掉了700塔勒。700塔勒是什么概念呢?当时的富家公子一年也不过花掉500塔勒。

       马克思后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主编《德法年鉴》,那时候他一年的薪水也才500塔勒。有了一年500塔勒的收入,燕妮的父母可以放心地让自己的女儿和马克思结婚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算,相当于现在的14万人民币。

       由此可见,马克思一年就花掉700塔勒,确实可以算得上非常挥霍了。当时马克思没有工作,这些钱当然需要掏父亲的腰包。马克思就把那些账单寄给自己的父亲,父亲当很生气,就在信里数落自己的儿子,说这些账单是“未结算的卡尔式账单”。

       有趣的是,2012年青年马克思的时候,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了一套纪录片,名叫《货币大师》,介绍了对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三位货币理论家,马克思就是其中一位。但马克思这位货币理论大师一辈子都在和自己支付不起的账单打交道,也从来没有算清过这些账单。这一点在马克思上大学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了。


青年马克思


       更让老马头疼的是,小马在大学期间还加入了一个叫“特里尔同乡会”的组织,最后他还成了这个组织的头儿。这个同乡会就像是咱们在大学里的老乡会一样,总组织一些聚会活动,但是他们聚会的地点,却是波恩各地的酒馆。酒后他们偶尔还要和其他学生打架决斗,马克思甚至还曾被学校关过24小时的监禁。

       这样看起来,这个时期的马克思貌似一个十足的“问题小子”甚至像个“不学无术”的青年,但实际上,马克思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父亲亨利希本人就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熟读伏尔泰、莱布尼茨和牛顿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亨利希的思想立场,为他的儿子马克思营造了一个现代人文主义的思想环境。亨利希热爱古希腊艺术,喜欢莎士比亚,喜欢歌德、席勒等浪漫主义艺术家,语言天赋很好,拉丁文希腊文、法文都学得不错,正经是个有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文艺小青年。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一生都对自己的父亲景仰备至。据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回忆,马克思在晚年的时候,经常念及他的父亲,随身携带一张父亲的照片,甚至马克思逝世的时候,他的胸口还放着这张照片,后来恩格斯把亨利希的照片放进了马克思的棺材中。

       话再说回来,老马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波恩大学不安分,知道这不是办法,就安排马克思转学去了柏林大学。老马曾经公开表示过:“我不仅批准我的儿子卡尔·马克思这样做,而且我希望他能在柏林大学继续他在波恩大学的法律和公共管理课程。”搬到柏林是马克思生活中的一项重大变动。柏林和波恩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

       转学之后,小马的精神面貌的确得到了改变,从热血的哲学愤青变成了靠谱的学术宅男。这也让世界上少了一个诗人,多了一个大神级别的大牛思想家。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大量读书,并且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等名著,甚至还想建立一个法哲学体系。为此他写了300多页的书稿,翻译了大量19世纪的柏林大学的著作。

       此刻的马克思,小宇宙完全爆发,这个“问题小子”来了一次华丽丽的转身。马克思青年时代这个转身是怎么实现的呢?

       马克思之所以能从“问题小子”转变成大学霸,这里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外因来说,柏林大学严谨的学风让马克思一改从前的浮夸,开始专心于学术研究。柏林大学又名洪堡大学,自从1810年建校开始就一直是德国的最高学府,可谓是大师辈出,群星璀璨。黑格尔甚至曾经说过,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


19世纪的柏林大学


       和马克思同时代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经在柏林大学读书。他说,柏林大学学风太好了,这里的学生没有不认真读书的,也从不考虑什么喝酒打架的事情。和柏林大学比起来,德国其他大学简直就是酒馆。显然这次转学对马克思影响较大。马克思自从解锁了柏林大学这个新地点,就像玩游戏开了外挂一样,开始拼命地读书。

       从内因来说,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追求的人。他从小博览群书,而且志存高远,十七岁的时候语出惊人,说自己要“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是何等抱负和胸怀!马克思刚上大学的时候,是康德和费希特的铁杆粉丝,甚至曾经想自创一个抽象的哲学体系。

       后来马克思觉得这两个偶像太务虚了,他们总是像在做数学题目,用一个原理来证明另外一个原理,那么抽象的原理和具体的事实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不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马克思写了首诗来讽刺他们,诗的第一句就是“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

     “在太空飞翔”,说得挺美,但不就是讽刺他们不切实际、不接地气嘛!不过,讽刺归讽刺,马克思自己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一时郁闷得竟然病倒了。

      在养病期间,马克思又读了一遍黑格尔的著作,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恰恰可以解释抽象的原理是怎样一步步转化为具体的现实的,这就克服了康德哲学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马克思一下子脑洞大开,病都好了一半。

       这种思想上的升华带给马克思强烈的精神快感,他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描述了自己那种癫狂的状态——脑袋上是乱蓬蓬的头发,穿着邋遢的外衣,“就像狂人一样在'冲洗灵魂,冲淡茶水的肮脏的施普雷河水旁的花园里乱跑,我甚至和我的房东一块儿去打猎,然后又跑到柏林去,想拥抱每一个遇见的人”。一般大思想家,都有点马克思这样的狂热劲头。毕竟对他来说,追求知识和真理,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马克思的求学经历说明,年轻人的“坏”有两种:一种是面对现实的冷酷,放弃青春理想后的自我放逐和堕落;另一种是怀揣理想,但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理想一时难以实现,又想不通而形成的叛逆与发泄。

       青春期的马克思就是探索中的叛逆。马克思看似是个“坏”小子,看似离经叛道,但是他从未丢弃过他的青春理想,从未放逐对人类幸福和世界未来的思考和探索。他一旦寻找到探索知识的正确道路,就开始在追梦的道路上奔跑领航,散发出人生灿烂的光芒。

       思考让马克思的青春叛逆闪闪发光。


2.“新的神”——黑格尔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的时候给父亲写的一封信,里面有一段话:“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置进去。我从理想主义......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这里面“新的神”指什么呢?

       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受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影响,在柏林大学第一年就试图创造一种抽象的法哲学体系,而且还写出了300多页的书稿。


康德


       不过,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说,当他写到“在实体的私法的结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体系的虚假,体系的纲目近似康德的纲目,而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样”。马克思在那个时候就发现,抽象的体系和具体的问题之间有着一条很大的鸿沟。由于马克思写他的法哲学著作写得很苦闷,发现问题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又再次把黑格尔的著作通读了一遍。

       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正好可以克服康德哲学当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实然和应然的对立。自此之后,马克思就开始倾心黑格尔哲学。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他说的那个“新的神”,其实就是指的黑格尔。

       可见,年轻时的马克思是多么地热爱思考,他俨然已经把启发他思想的精神偶像黑格尔当作“神”了。就这样,马克思违背了父亲让他做一个律师的愿望,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马克思经历了这次思想转变之后,就经朋友引荐,参加了柏林大学的“博士俱乐部”,这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组织。

       黑格尔活着的时候说,上帝是不存在的,主导人类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绝对观念”,但同时他又说神是“绝对观念”的象征。

       这样,黑格尔就在理性和信仰、宗教和哲学之间和了一把稀泥。他的一帮弟子觉得自己老师抬高理性贬低信仰是不对的,要求维护宗教的绝对权威;而另一帮弟子觉得不能对宗教让步,并竭力做出无神论的结论。

       黑格尔死后,他的这两帮弟子公开分裂。前者因为有保守的倾向,就被叫作老年黑格尔派,后者因为有激进的倾向,就被叫作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打响了第一枪。他写了一本书叫《耶稣传》,这本书影响非常大。

       施特劳斯揭露了基督教福音故事的因果联系和逻辑矛盾,比如圣母玛利亚受圣灵感动怀孕、耶稣复活以及类似的“神迹”,清除了附加在耶稣身上的神秘光环,得出结论说耶稣本人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普通犹太传教士。

       而后世之所以流传基督的神话,是因为早期基督教社团用幻想的传说表达的对救世主降临的期待,是一种无意识的杂凑。既然耶稣只不过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他就只有有限的历史意义,并不是绝对真理的象征。这样施特劳斯就把耶稣从神还原成了真实的人。

       后来,青年黑格尔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鲍威尔比施特劳斯更进一步,他说宗教仅仅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形式,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歪曲。由于基督教号召人们崇拜这种“自我意识”的异化形式,因此必然是“人类精神的枷锁”,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大家注意,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说法,其实最早来源于鲍威尔。不管是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还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都对当时的德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宗教解放作用。马克思本人就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从少年基督教信徒,转变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3.只思不读,走火入魔;又思又读,立地成佛

       马克思的求学经历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许就是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不过,让马克思华丽转身的思考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扎实读书基础上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之所以超越叛逆,走向伟大,不仅因为他善于思考,而且因为他大量阅读。

       当年曾经有小朋友给杨绛先生写过一封信,信里洋洋洒洒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的困惑与不解。杨绛先生的回信既诚恳又毫不客气:“你的问题在于你读书不多而又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回答其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浮躁。

       浮躁其实就是不知以为知,少知以为多知,说白了就是不读书,但又自以为是,就是俗语所言,一瓶不满半瓶咣当。

       ​现在一些年轻朋友,每天喊着空虚寂寞冷,要么玩世不恭,要么愤世嫉俗,要么娱乐至死,看韩剧、追欧巴、打游戏、玩桌游,就是不读书,自己胡思乱想瞎琢磨一通,反而觉得自己独立思考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天下无敌,这其实就是拿幼稚当个性。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读书就像练内功,练武之人若没内力,强行练武功秘籍容易走火入魔,倒行逆施。学习思考就像吃东西,得有原料,不然只能消化自己原有的组织,长久下去新陈代谢必然失调。


【马上学习】

       古有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今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劝学篇”:“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咱们青年人一定要谨遵古今“劝学篇”嘱咐,有精神追求,多读书苦练内功,摆脱低等感官刺激,增强理性思考,不能荒芜了我们灵魂的根据地。

       一位作家曾说过:“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可以说,阅读可以提升人的内在美,丰富一个人的灵魂。

       阅读和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孤独与寂寞虽都是独处,但孤独的人因为灵魂充实并不空虚,而寂寞的人则因为精神的寂寥而备感无聊。阅读是治疗空虚无聊的一剂良药,阅读能够让我们孤独但不寂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跟书中的人物,或是书的作者互诉衷肠,坦诚相待,我们可以与伟人对话,与信仰同行,从而提升内在美,丰富灵魂,丰盈精神。


【马上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       要想不缺“钙”,就得多读书。要想强筋骨,就得多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用思考的力量去化解精神上的困惑。

1025 0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