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全部

[坡仔跟你一起阅读好书·第二十五期]《马克思靠谱》​​第四章 破土啦!天才世界观

苏东坡忠实粉丝
发表于 2021-08-06 14:12:15

       不枯燥,不戏说。

       马克思第一次以流行文化的方式,与新生代深情相遇。​

       本书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

       在书里,年轻的马克思叛逆过,喝酒决斗、给白富美贵的燕妮写过情诗,思考让他的叛逆闪闪发光,为人类幸福的理想让他把高调唱成高尚( 第一章);马克思获得哲学“武林秘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超越“师父”黑格尔(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越了人类历史上关于友情的一切传说(第三章);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与成熟(第四章);史上最神秘莫测的“意识形态”其实并不讨厌(第五章);马克思如何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六章);马克思的无尽苦难赤子情怀与豁达胸襟令人热泪盈眶(第七章);马克思这位资深“大夫”为资本主义开具的经典“诊断书”和“病危通知书”(第八章);晚年马克思笔耕不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第九章)在书里,针对诋毁马克思的种种谣言,我们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在书里,别具匠心地设计了“马上学习”板块,意为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深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在书里,很多成长的烦恼也能从马克思的经历和思想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内蒙轩◎​主编


​第四章  破土啦!天才世界观

       1845年,马克思走上了真正的流亡之路,第一站是布鲁塞尔。在那里,马克思暂时享受了三年相对平静的生活,他用理论真气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逐步完成思想上的华丽转身,天才世界观的萌芽开始破土。从“异化劳动”到“拜物教”,从“类本质”到“生产力”,从“自然人”到“社会人”,马克思用一系列大胆翻新的概念,来扬弃旧思想;用迭出的新作,来构建新体系,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根基。马克思在他最为短小精悍的文章中,写下这样一个结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一、流亡生活中的绿洲

       提到马克思,很多人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是个流亡革命家、一辈子都在颠沛流离。没错,情况大致如此。但是他从1845年刚开始走上流亡之路的时候,曾经有三年的时间是没那么辛苦的,家庭、思想、事业、社会人脉关系也都稳步上升。这个时期,就是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的这三年。

       首先,不是那么缺钱,马克思来布鲁塞尔的时候,腰包里是有大把钞票的。这笔钱的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家在巴黎卖掉的家具、他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的版税、马克思的朋友们为他募集到的大概1000法郎,还有恩格斯把自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版税也送给了马克思。

       这么说也许还是不够直观,咱们就拿这1000法郎做参照。雨果的《悲惨世界》大家都知道,反映的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的情况,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差不多。在这部小说里,德纳第老板家出租的房屋,条件比较好、带壁炉的,大约一个月的租金是30法郎。这么一说咱就明白为啥说老马这个时段手头宽裕了。

       ​其次,在这个时间老马的家庭生活也比较稳定。家里的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是小燕妮、劳拉和埃德加尔。再加上燕妮从娘家带过来的保姆,一家六口人生活还算过得去。但是老马可不是那种满足于小确幸、安于现状的人。他时时关注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

       但是要在三个孩子喧闹的环境下,坚持学术研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当时家里经常出现这样既辛酸又浪漫的场景,马克思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几个孩子在他身后摆上一排凳子,然后把绳子套在马克思的脖子上,把他当作一匹拉车的老马。

       最后,这个阶段是马克思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马克思理论成果集中爆发的一个阶段。大家所熟知的马克思的著作,很多都是在布鲁塞尔这三年写出来的。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大家都熟知的《共产党宣言》其实也是诞生在这个时期。

       马克思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他的理论体系在这个时候已经运转自如了,先来一个小周天,再来一个大周天,最后用真气冲破了任督二脉。之前积压已久的能量终于迎来了一个爆点,天才世界观的萌芽破土了。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叫“异化劳动”的理论。那么问题来了,“异化劳动”到底是个什么鬼?


​1.“异化劳动”是个什么鬼?

       前几天,儿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拿着一个用橡皮泥握的娃娃很自豪地说:“爸爸,你看,这是我捏的泥娃娃。”语气中充满一个小男孩对自己劳动产品的自豪和骄傲。

       但是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里,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载没有自豪感。他们对劳动产品是非常厌恶的,他们是没有爱的,有的只是恨,恨自己生产的产品,恨自己的机器,恨自已的工厂,并不是一般的恨,是极端恨。劳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这就是“异化劳动”,也就是说劳动被“异化”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马克思曾这样描述异化劳动: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马克思的语言是多么的优美,又是多么的犀利。奇迹般的东西与赤贫宫殿与棚舍、美与畸形、智慧与愚钝痴呆,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失去的反而越多,反而越痴呆,反而越野蛮,反而越畸形。通俗地说,异化劳动使人不是人了。

       其实,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异化劳动”却使人偏离了自己的本质,通俗地说,人开始变得不是人了。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异化劳动”这么可恶,那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实际上,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产生,既是私有制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加剧了异化劳动。

       因为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都属于资本家,这使得工人通过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大部分被资本家拿走了,工人自己反而得不到。工人生产得越多,失去得就越多。工人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劳动也就变态和“异化”了。


2.现实生活中的拜物教

       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它会帮你分析社会,认清现实。

       例如,消费主义时代的异化。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就是把有限的生理需求变成无限的心理或者是感官的欲求。通俗地说,大多数“四零后”“五零后”崇尚的生活目标可能是“好好过日子”,但是现在一些“九零后”“零零后”的生活目标则是“过好好日子”。“好好过日子”和“过好好日子”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拿包包来举例,“好好过日子”的理念就是有个包,能装东西,够结实就行。但是“过好好日子”的理念可不是这么理解,有一个包不行,得有一个皮包,有一个皮包还不行,还得国内的知名品牌,国内的知名品牌还不行,还得是国际品牌,国际的二线品牌不行,还得是国际一线大品牌。欲望就这么蔓延下去。

       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通宵达旦的狂欢之后,心里极度空虚,正如叔本华所言,人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是痛苦的,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是空虚的,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空虚的钟摆上来回摇摆。可见,崇尚消费主义的人生注定了就是悲观人生。

       马克思告诉你,这就是消费主义时代下的“异化”,事物变成了外在的异己力量。人类创造了本为装东西的包,却最终沦为包的奴隶。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反对的是消费主义,即超出自身购买能力的、极端的、过度的消费,而不是反对正常的、有能力的消费。

       例如现在有极个别人为了买苹果手机去卖肾,这就是被苹果手机所奴役,是消费主义时代真正的异化。而有些人通过劳动获得了足够多的收人,为了更方便、更快捷,买了个苹果手机,这种在能力范围内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消费就是正常的物质消费。

       因此我们反对异化是对物质的超出能力的、过度的、无限的追求,而不是对物质的有能力的、正常的追求。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蔓延的时代,我们有些人沦为虔诚的“教徒”,什么教呢?拜物教!就是老马提到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大多数人都沦为商品和金钱的奴隶,沦为消费主义的囚徒。

       我们批判消费主义不是鼓吹禁欲主义,不是支持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而是在满足正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反对无节制的需求。就像一个包不行,非要买十个爱马仕,这是典型的人被物束缚,成为物的奴隶。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讲:“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吓!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嘿,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来,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

       这就是典型的拜物教的表现。


       拜物教本来指人们面对闪电·雷鸣等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无能为力,于是认定这些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甘愿拜倒甘愿受其支配所以被称为拜物教。今天的拜物教很讽刺,因为我们所膜拜不已的早已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恰恰是我们自己创造生产出来的商品,很荒诞,很滑稽。

       拜物教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说“例如用木来做桌子,木头的形态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

       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直接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具有了神秘属性,可以去支配商品生产者。

       拜物教的第二个表现是货币拜物教,“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货币产生之后,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关键问题直接表现为商品是否可以卖出去,实现价值,换成货币。商品生产出来需要进入流通,否则不会自动完成价值实现。随着货币的出现导致买卖一分为二,商人的出现导致生产、消费一分为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很有可能导致商品没卖出去,出现价值丧失。

       在简单流通领域,商品价值无法实现都是可能出现因为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很有可能没卖出去没能获得货币,只不过这种价值丧失表现为偶然的。简单商品流通不等于资本流通,在资本流通中,这种偶然性开始表现为必然性,即商品卖不出去,出现过剩,价值丧失表现为必然性,这就是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产生了货币拜物教,每个人都期待有更多货币购买商品,生产者期待自己手中的商品转化成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的神秘性让大家匍匐在它脚下,有钱能使鬼推磨。

       拜物教的第三个表现是资本拜物教。马克思讲道:“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商品生产的最简单的范畴时,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的性质。这种神,它把在生产中由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充当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但是,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的范畴,它的决定的生产关系),这个荒唐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来。”

       资本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可以说价值增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与目的。价值增殖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并不追求全部的产品必须卖出,​商品生产并未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产品卖出去与否并不减经济构成关键影响,而资本主义生产把商品生产推向了一个极致商品不仅要卖出去,而且是全部商品需要卖出去。品是否卖出去,实现价值增殖,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锁部分。资本拜物教支配着世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批判道: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3.努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拜物教式的发展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更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独创性观点,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历史任务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改天换地、创造奇迹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根本立场,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更是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马上学习】

       党的十八大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委见面会上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污,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大会报告全文三万多字,二百多次提到“人民”,三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四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对未来的战略擘画中,处处强调着人民的获得感。“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原则“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承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目标,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发展中的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主政治中的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繁荣中的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回答了文化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明确了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哲学上有两位老师:一个是黑格尔,教会了马克思辩证法,另一个是费尔巴哈,马克思在他那儿学会了唯物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学到了辩证法,但黑格尔唯心的概念辩证法让马克思在现实中感觉困惑和无力。

       当马克思遇到费尔巴哈以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让他眼前一亮,他找到了辩证法的现实根源。不过,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机械的,不是能动的,只看到了人的自然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实践性。


费尔巴哈


       马克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汲取了黑格尔的精华和费尔巴哈的精华,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进行了革命的改造,继承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汲取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了两大有机统一:一是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二是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唯物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一共列了11条。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译成中文全篇不过1300余字,但却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就像恩格斯说的,这篇文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为他后来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奠定了基调和方向。

       费尔巴哈进步的地方在于,他不再把“理性”、“精神”“思维”看作决定历史的因素,而是认为决定人们历史行动的是人的类本质。什么是类本质?通俗地说,类本质也可以叫“人性”。费尔巴哈把人类共同的饮食、两性关系和思维特征,总结为人自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类本质”,即理性意志。

       但是,费尔巴哈的问题在于,他是把人仅仅看作肉体的自然人,他是从人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生理特征中去总结人性的而且还衍生出一套“类本质”先异化然后再回归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候,还信奉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理论,但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当马克思认识到,历史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时候,“类本质”这种说法就显得很陈旧了。马克思大胆地提出,衡量历史的尺度是“生产力”,而不是“人性”,而且也从来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人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这里说的“人”,绝不是“自然人”,而是活生生的、在历史中不断实践的“社会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它把“社会人”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2.历史决定人性,而非人性决定历史

       要了解人性,先要明白什么是人。等在忒拜城外悬崖峭壁上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让行人猜他的谜语:“哪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猜不出来的人就会被他吃掉,无数人被吞掉后,斯芬克斯心中得意扬扬。

       直到有一天,年轻的俄狄浦斯猜中他的谜语,说这动物不就是人嘛。斯芬克斯羞愧万分,当场跳崖身亡。

       人的历史之谜终于有了答案。从此以后,关于人的本质的争论闪亮登场:

       ID女娲:人是我用泥捏出来的。

       ​ID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ID第欧根尼:楼上,我家冰箱里有只褪了毛的鸡,这就是人?

       ID亚里士多德:楼上的楼上是我的恩师。人,其实是理性的动物。

       ID培根: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是世界之轴。 

       ID叔本华:人的本质是欲望,咦,黑格尔人呢?我要和他吵架。

       ID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


       提到人的本质及人性,我想起了哲学史一道经久不衰的辩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这场辩论赛参与人数众多,孟子荀子、霍布斯、卢梭等哲学家都加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这场辩论赛持续时间之长,到今天还有市场,依旧有人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都傻傻地分不清楚。     

       其实,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一说法本身就不成立,因为这一说法忽视了人的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直接寻觅人的抽象的共同本质,故而被称为“抽象人性论”。

       这个世界没有抽象的人,人可以按照性别分为男人、女人,可以按照肤色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等,不同的分法有不同的人群,但是这世界不存在抽象的人,更不存在抽象的人的共同本质。

       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说白了,性本善、性本恶这样的抽象人性论根本站不住老奶奶跌倒,有人扶,也有人视而不见,扶得多就是性本善?扶得不多就是性本恶?这样做,人性论那不成为统计学的问题了。

       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实践活动,妄图谈人性,永远很傻、很天真,这样得出的人性结论也总是抽象的,武断不走脑的。世界上没有超越社会、超越阶级、永恒、普遍的人性,鼓吹抽象人性论,要么天真无知,要么别有用心。

       举一个例子,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备受推崇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假设”,什么意思?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一个人都是追求个人的私利,都是“理性经济人”,一切经济活动都以此为出发点,这是自由主义,也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前提。一些人正是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作为依据,提出公有制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必须私有化,社会主义压根不符合人的本性,所以注定是没有前途的。“经济人假设”就成了反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这种观点忽悠了不少人,有人看到日常生活中自私的思想和行为相当普遍,错误地认为“自私”的确是人的本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是,我们稍稍分析一下“自私”就会发现,这不是人一开始就自然而然有的,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一种结果。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的条件下,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却是劳动成果平均分配的。到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之后,一部分人利用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剩余劳动产品,产生了剥削,在此基础上,才形成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思想。

       自私自利的普遍化是私有制长期统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不可改变的“本性”。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必然会逐步摆脱自私自利的束缚、树立起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大公无私的观念。

       说白了,要谈论人性,请先明确由社会关系制约的价值导向。在某一社会关系下雷锋是公认的英雄,而在另外的社会关系下范跑跑就可能受到推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关系,人性有不同的呈现。因此,人性非本善也非本恶,人性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的本质也不断地走向历史的深处。但无论人性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也是历史决定人性,而非人性决定历史。


3.听了很多大道理,为什么没有过好这一生?

       很多人说,听了很多大道理,还是没有过好这一生。这是为啥?因为只想不做!因为只想思考世界,没想改变世界。

       一句话,没有积极实践,没有把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生活。

       马克思关于“人性论”的论述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世界观的萌芽,另外还有一个萌芽叫“实践论”。这个萌芽集中体现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们很小就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关于河的深浅,小马问不同体型的动物,腿长的说水浅,腿短的说水深,个子小的还说他的一个朋友就是在那个河里淹死了。小马着急了,到底应该怎么办?妈妈告诉它,自己不去试,怎么知道水是深还是浅呢?

       我们很多人难道不是故事里的小马?大道理到底有没有用,只能在实践当中去尝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又源于实践。不但要去实践中检验大道理有没有用,还可以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更多的大道理。

       经常有研究生问: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好论文?其实,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论文就是好论文。有的论文从一个案例到另外一个案例,这是地对地,不是好论文。有的论文从一个理论到另外一个理论,这是空对空,也不是好论文。真正的好论文是空对地,地对空,从理论到实践,然后再去发现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再去修正自己的理论。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命运更多地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所谓情商就是人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学理论培养的是智商,情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一说情商,有人就觉得是趋炎附势、投机取巧、腹黑等。

       其实,情商绝不是这样。高情商有四个要素,一是要有自知之明。二是要有自控力,学会控制自己。三是要有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四是要有适度的交往热情。离开了实践,提高情商就是一句空话。

       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并确立了这个概念在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

       在马克思以前,也有哲学家讨论过“实践”概念。像黑格尔,他说实践是“精神”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就是说,实践的主体是某种神秘的“精神”,我们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人类自身反倒成了被实践的对象。马克思反其道而行之,说精神和思维并不能在人自身之外独立存在,它一定是依附于人的,所以,实践的主体是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那实践的客体是什么呢?马克思说,客体就是存在于人之外、人的活动指向的外部世界。人对外部世界进行的实践活动,既展示了人多么有能力,也揭示了外部世界的社会属性。

       比如,人们在河流上筑起大坝用来发电,这既显示了人们的能力,也揭示了河流可以被用来发电的社会属性。人类就是在无数个实践活动中,改造外部主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至于人头脑中的“精神”、“思维”、“理念”到底正不正确,是不是真理,在马克思看来,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思维的真理性。所以,马克思在这部提纲的最后写了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梁家河往事

【马上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总书记的这种说法非常接地气,我们看到习近平曾在梁家河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他曾多次表明这七年实践令他受益终身。习近平说当年插队他们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当时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肤过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脓包,全身长疮”,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单上睡觉,硬扛了三年,没事了。有一年弟弟习远平去梁家河看他,习近平还特意叮嘱弟弟不要告诉母亲。

       其实,刚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可不是这样。习近平还在浙江工作的时候有一段采访视频,非常有趣。他回忆了刚到梁家河的情况。他其实是两上梁家河。第一次去还不适应,不能吃苦。他自嘲地说,有一件事让当地的老百姓都记住他了。他在绿军包里放了一块面包,一闻馊了,就往地上一扔喂了狗。当地老百姓没见过面包,就问他是什么?习近平说这是面包。所以后来就传开了,说大城市来了一个小后生,拿面包喂狗,拿粮食喂狗。这一次,他吃不了苦,就回城了。再回梁家河的习近平彻底扑下身子,扎下根好好干。

       七年上山下乡生活的影响至深,习近平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中,称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近平说:“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可见,我们要想真正成长,还必须要到实践当中去,到基层当中去,到人民群众的大熔炉当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梁家河不但是实践的熔炉,也是读经典、学理论的“学院”。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不但读了相当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读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西方学术经典。通过大量的阅读,习近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当代中国最光辉的典范,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解决中国的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融通一切文明资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两大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制度、文化是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最后提炼出文化为前三者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马上学习】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马上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解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

1442 0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