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全部

[坡仔跟你一起阅读好书·第三十七期]《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内心世界》​​Lesson 2——第一章 别人无法理解你

苏东坡忠实粉丝
发表于 2021-08-18 17:10:40

       这是一本很有人文情怀的心理辅导书。作者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在20多年的咨询实践中,与数万名咨询者——“多向思考者”直接接触和对话,记录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案例生动、鲜活,让读者读来仿佛感觉“就是在写自己”。

       本书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学和行为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以科学的证据为基础,论证客观、严谨,不仅分析了“多向思考者”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及他们独特的“天赋”,还给出了让他们认识自我、活出自我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没有浮夸的修辞,没有繁复的文体,有的是朴实的文字和严谨的态度。字里行间撼动了我们曾经自以为稳固的认知,探索了我们应该看待生命的新角度,对生命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深刻观点。


[法]克莉司德·布提可南◎著

[中]杨蛰◎译


Lesson 2 “想太多”​是你比“一般人”更具优势的特质


第一章 别人无法理解你

       ​“大脑多向思考者”从小就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也不了解为何会如此,更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自我渐渐形成真空的状态。“大脑多向思考者”不断思考如何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并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正面观感。然而整天下来,“大脑多向思考者与他人互动时一直受到挫折。

       莉娅是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公园里的秋千上刚认识了她的新朋友。她们两人在公园里跑得喘不过气来。然后,莉娅停了下来,握着她自己的手腕,一边测量脉搏一边说道:“天啊!我的心跳得好快喔!"

       新认识的朋友笑着指着肚脐说:“啊!心脏可不是长在手上!是在这里啦!”莉娅感到很丢脸,因为她无法说出自己为何知道心跳脉搏的事情。对于“大脑多向思考者”来说,无论是何种年纪或性别,每天都会上演像莉娅一样的事件。无法与他人融洽相处,再加上无法解释自己本身就知道的事情,如此一来,他们如何能够培养自信心呢?试想一下,当你知道世界上的折射光谱中含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时,对“一般人”来说,却只看得到一般日光的折射而已。

        因此,当你与这些人沟通时,他们只能了解到你部分的观点,有时还会扭曲你的话,或只抓到部分的概念,他们不了解你。你提到美丽的红外线与紫外线会被其他人忽略。你所发现的美丽细节,不存在于别人眼中。

       “大脑多向思考者”经常发现自己会处于上述的状况下。由于双方认知不同,造成“大脑多向思考者”的人际互动无法如打乒乓球般往来顺畅。人际关系的困扰也解释了一部分“右脑思考者”自我真空的问题。当他们告诉“一般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时,对方的回答竟是如此的片面与冷淡。由于“大脑多向思考者”独特的看法,周围的朋友也把他们视为古怪异常的人。

        再用更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你的思想广大如海洋,然而“一般人”的想法却如河流般窄长。就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道理相同,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你的思维方式。俗语说:“取决于你眼界的高低。”关于以上“一般人”与“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差异说明,我想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所以你可想而知,我每天跟这些“大脑多向思考者”斗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以右脑主导思考的人会产生自我认同的问题:因为用右脑思考的人缺乏自我的概念与个人主义的想法。请试着使用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填完下列造句:

       我的名字是......

       我的工作是.....(职业)

       我的地址是......

       我的电话号码是......

       我喜欢的事情是......讨厌的事情是......

       我判断别人的标准是......

       左脑的功能是专门处理数据资料及排列先后次序。吉尔·泰勒在中风前是个左脑使用者。在左脑中风的那段时间,她觉得这些数据资料都不重要了,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右脑的感觉、情绪,对她来说却意义重大。

       “大脑多向思考者”拒绝建立他们个人的自我意识。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一直想到自己,会显得我行我素,太过于个人主义。然而,拥有以上的想法却会导致相反的情况:我是把“自我”这个概念当作一个人。当“自我”缺乏喂养,饥肠辘辘时,他们会变得具有侵略性。一个吃饱喝足的“自我”是平和的、温馨的,愿意随时帮助他人。然而,“自我”只有在拥有“自尊”的条件下,才会表现得宁静、平和,与人为善。然而“大脑多向思考者”往往缺乏“自我”


【失去的自尊】

       “自尊”是主观衡量自我价值的方式。尊重“自我”会让你心情愉快,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足点。同时,建立“自尊”也会帮助你完成生命中的计划目标。

        个人拥有“自尊”,才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自尊”在引导个人的道德行为与维护个人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尊”如同我们的道德防御机制,可以让我们承受压力,或是在自信心受伤时,迅速帮助伤口愈合。

       当人们缺乏“自尊”时,很容易产生许多心理疾病,举例来说,抑郁症、焦虑症、酗酒成瘾和产生强迫行为等。

       当一个人有自卑感时,会陷人自我增强(认为行为后的结果才是影响采取行为的主因。人们采取了某种行为后,若立即有欣喜的结果或惩罚的效果出现,则此结果就变成控制行为的增强物。——译者注)承受痛苦的恶性循环当中。当事人会变得对自己非常着迷,但不是自恋的行为,自己本身才是问题的所在。对于自我的疑问成为他们不断折磨自己的一个问题。

       另外,由于个人的自卑感而无法达到设定的目标时,害怕失败的感觉及遭人拒绝的恐惧都会持续增加。这样的恐惧会使得当事人不停地自我控制。一旦恐惧带来的压力持续不散,也会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当事人会选择退缩,从而产生孤独感,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与人来往,渐渐地产生自我“假象”的感觉。

       由于恐惧和疲意会加剧“假象”的情绪,进而造成不适宜的行为举止。当事人会变得具有攻击性,怀有恶意,贬低自我或吹捧自己,使自己从一个“小奸小恶的人”变为“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所谓的恶性循环就是指当事人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再加上自卑感作祟,因而会产生日渐激烈的封闭行为,以至于无法寻求外界的帮助,恢复到原来的自我。以上所述,是以客观的角度来说明当一个人失去自尊时,会产生偏差的行为。

       通常“大脑多向思考者”品尝到成功的果实时,总会归功于运气,而且会认为这一切的成果将稍纵即逝。一旦“大脑多向思考者”遇到挫折,他们一定会归咎于是个人的因素。他们极度渴望自己能被同辈认同并肯定他们的成功,然而却都徒劳无功。

       因此,“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心理状态每况愈下,越来越恐惧失败,也时时担心会被他人拒绝。


       我们自信心的建立与自尊的维持是来自以下两大途径:

       首先是父母对“大脑多向思考”的小孩的接纳与认同,给予他们关爱、亲情、赞美、尊重及慰藉。随着孩子渐渐成长,他们会接触到更广大的社会环境,例如他们的同学、朋友、同事或邻居等,也都需要给他们正面的情感支持。

       “大脑多向思考者”的进步:当我们所做的事情得到他人的赞同,肯定我们的成功经验,也就是对自己自信心的建立。


       与“一般人”相比较,“大脑多向思考”的小孩在人生的起跑点,就已经是不平等的,因此,需要通过以上的两种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

       但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大脑多向思考”的孩子,会逐渐忘记使用正面的态度对待他们。因为父母总觉得“大脑多向思考”的孩子,实在是“太......”,所以家长会出现以下的行为来教育“大脑多向思考”的孩子。若孩子“太敏感、太情绪化”,有的父母会过度保护;如果这个孩子的神经过于脆弱,就会变得“太感性、很黏人”,总是躲在妈妈的后面;此外,孩子如果提出“太多的问题”,我们就会责怪他们傲慢无礼、咄咄逼人并要他们自我节制。

        “大脑多向思考”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学校的老师常对家长抱怨,说这些孩子坐不住、上课不专心、不遵守上课秩序等。同学们也会渐渐不跟他们玩,嘲笑他们,还觉得他们的想法很奇怪。“大脑多向思考”的小孩在如此受挫的环境下,如何能建立“自尊心”呢?当我们愈责备他们时,他们就愈自卑,自信心也因此而摧毁。

       ​谈到“大脑多向思考者”的进步成就,“成功”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

       首先,整个社会对“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态度并不友善。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喜欢指出他人的错误,却很少赞美他人的进步。人们喜欢批评胜过鼓励。然而“大脑多向思考者”最需要的稳定感,就是鼓励赞美”。这来自他们不稳定的情绪,也不懂得社会潜规则,因此人们对他们的评语通常是易怒暴躁,也经常认为他们的行为举止是存心、故意的。

       举例来说,学校要求交作业时,他们的内容可能都是文不对题,所以他们便无法获得他人(老师或同学)的信赖和认同。值得一说的是,“大脑多向思考者”的长处,即是对于事物苛求尽善尽美,这一点可帮助他们达成个人的成就。

       另外,他们五官的高度敏锐,也会帮助他们确定每个事物尽量达到完美无瑕。然而,对于“大脑多向思考者”而言,世上没有任何成功的典范可供他们参考,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世上,没有一件事是完美的,也因此很难满意自己的成就,更难相信有“成功”的存在。

       晏是个七岁大的男孩,他想要画一匹马。拿起画板,他的心也像那画纸被画夹板揪住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如此!)。刚开始,他非常专注、认真,而且很有企图心地想要画匹好马。他渐渐地有点紧张,感觉心理压力很大,开始烦躁起来。突然间,他大发雷霆。他很难过自己把马儿的腿画坏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大灾难。顿时,晏撕掉画纸,大哭大吵将近两小时。无论说什么都无法让他静下来,即使我们说他画的马非常美丽、漂亮等。但是,他知道事实并非如我们所言。他的记忆就像照相机一样,早已拍摄下骏马的脚胫和脚踝。因此,他现在知道他无法画出他记忆中那俊壮的马腿。画坏的马腿开启了他人生一连串的失败。

       “大脑多向思考者”知道无论他们的成就得到了外界多少的肯定与赞美,都无法抹去他们脑海中有一小部分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区块。就如米开朗琪罗认为他的“大卫”雕像非常不完美一样!



【害怕被人拒绝和排挤】

       人是群居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群体而活。融入人群与人沟通成为生存的优先选项。因为人类了解到遁世隐居,将只有死亡一条路。史前时代的实例也说明:一个孤独无依的人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至今仍然如此:人类不能离群索居而活。也许我们都有个印象,常有仙人隐士独居在深山洞穴之中,冥想生命的意义。

        然而这样的印象是完全错误的。首先,事实证明,这些仙人隐士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过活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来说,当他在洞穴中独自坐禅冥想时,也需要有一位帮他打理吃喝的人,让他坐禅高枕无忧。如果他每天都在打鱼捕猎,我想他也没时间坐禅沉思。因此,“被人排挤”的畏惧是来自人类的本能、动物的本能,这种恐惧的感觉并非经过思虑而产生。

       从童年起,“大脑多向思考者”很快地感受到自己在群体生活中会遭受排挤。“一般人”一旦受到对方的拒绝或排挤,都会立即调整个人的行为,期望自己可以很快地获得同辈的认可。但以上的修正行为,对于“大脑多向思考者”并不适用。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正常,可是他们不明白他们错在哪里。他们遭受拒绝的缘故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结构与“一般人”不同,因此“大脑多向思考者”会产生出被排挤与遗弃的恐惧感。到成年之后,“被遗弃”的恐惧仍会持续,因而在人际关系中,自己会选择委曲求全,顺从他人。尤其在友情与爱情的互动关系中,他们的朋友或伴侣常对“大脑多向思考者”颐指气使,傲慢无礼。



【如果我和其他人一样......】

       请试着了解“大脑多向思考者”生活在这荒谬的社会中,会遇到多少无法解释的情况,而且还需要与不合逻辑的人群沟通,他们所要付出的大量努力,甚至会让他们累到精疲力尽。

       因此,“大脑多向思考者”逐渐发展出一套适应社会的生存策略。有些成功的策略或多或少可以弥补他们与“一般人”的不同,帮助他们融人群体中。托尼·阿特伍德(Tony Attwood)是专门研究亚斯伯格症患者的专家,在他的相关著作中,详细列出亚斯伯格症患者为了融人群体社会,所发展出的适应机制。我认为这些机制也适用于其他“大脑多向思考者”作为参考。毕竟,“融入群体社会”是所有“大脑多向思考者”共同的梦想。


       [贬低自我的价值及陷入沮丧低潮]

       大家都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吧!“大脑多向思考者”就像活在一群鸭子里的那只天鹅,鸭子们不断地对丑小鸭说:“你的脖子好长、个头太大,翅膀也太大,还有你那叫声实在是不好听。”丑小鸭听了鸭子们的批评,竭尽所能地满足他们的期待,“大脑多向思考者”会将他们美丽细长的脖子藏在翅膀下;同时收起大翅膀,瑟缩在角落的一旁,从此隐藏起美丽的叫声。

        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大脑多向思考者”真是一只好奇怪的丑小鸭啊!为了不与别人不同,“大脑多向思考者”学会将自己隐藏。与同辈交流时,尽可能地保持沉默或是内化武装自己,尽量避免受到批评与嘲笑,使得自己受伤。“大脑多向思考者”在儿童的阶段,便意识到自己有个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内在住着一个专制独裁的暴君,不让自己有喘气、歇息的机会。

       我想你也可能认识这位心灵的独裁暴君。他日夜伴随着你,审查你的思想及评论你的行为。专制暴君会告诉你:对自己,应该想什么、做什么;对别人,要你仔细分析朋友间对话的字句及行为。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思,要求你做非常主观的解释。暴君会让你浪费时间,用在间忆过去或担心未来的事件上面。还有,就一个单一事件的发生,他要你改写(思索)百次的故事情节,然而这些故事版本都只是用以证明你没有能力而且是个不合群的人。暴君永远住在你的内心中,让你毫无喘息的机会。

       “自我贬低”的想法会时时在“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大脑中运作,同时也加深了个人的敏感性。因此,他们常有内疚感,认为自己完全无法适应于这现实世界而愈加沮丧。当他们发现自己可能无法成为鸭子时,会感到身心俱疲产生忧郁的现象。可是一旦再重新振作找回勇气时,便再度拥有欢欣愉悦的感觉。

       我们会发现“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情绪是处于极端波动的状态下,忽高忽低,因此人们又会把“极端矛盾”的标签贴在这些人的身上。然而,若沮丧与内疚感持续下去,便会造成潜在的抑郁症。

       “大脑多向思考者”的低潮是来自于他们的与众不同,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另类,他们多希望自己可以跟“一般人”一样。因此,“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抑郁症并不如“一般人”的抑郁症,即使沮丧,他们随时都有让自己重生、振奋的力量。

       若“大脑多向思考者”同时遭受到社会的排挤与被他人持续霸凌的现象,他们选择自杀的风险性将会增高,这的确是令人震惊的事实。为了避免受到社会隔离、排挤及保护他们自己多刺的敏感,“大脑多向思考者”会发展出自我保护的方法。即使实在很想回到他们爱的人身边,但还是会选择离群索居的生活。这些孤独的日子,正是让他们充电、放松的时刻,但也有可能产生许多的焦躁感。


       [从现实逃脱到幻想里]

       谚语道:“人类最好是生活在自己的梦想当中,胜过梦想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这句话并非完全符合“大脑多向思考者”的现况。由于他们生活在这狭窄的现实世界中,几乎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梦想他们的人生”成为“大脑多向思考者”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想法。

       从上小学开始,“大脑多向思考”的孩子为了逃避无聊的课程或阴郁的一天,在课堂上会显得心猿意马,飘浮做梦。他们强大的想象力几乎可以让他们的幻想如同现实生活一般,再加上他们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或者受到同辈的欺凌,便从现实逃脱到梦幻里。所以,对他们来说,做美梦的确是比现实生活好过多了。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虚拟的世界应该是非常细致繁复而且充满香气的,即使在细节的部分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梦幻的世界的确合于他们的价值观,在那里可以让他们安心地开发潜能,回到真正的自己。

       丑小鸭的幸福是看到它所爱的人理解自己,喜欢原本的自己。对“大脑多向思考者”来说,现实世界是与虚幻世界平行共存的。但若“大脑多向思考者”待在虚拟世界的时间甚于现实生活,自然就会觉得这个真实世界太无聊了。

       因此,此时他们自己会产生的危机是他们不愿意再投注更多精神在真实世界中与人交往,融人人群。另外,对他们而言,这个虚拟世界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乌托邦世界其他人可能会把他们当成是个病态说谎者(mythomane)或有精神分裂的人(schizophréne)。

       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环境,有的“大脑多向思考者”会选择沉溺于感兴趣的事物中。他们有兴趣的事物也非常特别,例如:马、恐龙宇宙等。沉浸于兴趣嗜好,会使得他们的大脑忙碌,忘掉所有的烦恼。举例而言,阅读、电影、网络,这些活动都可以弥补他们对幻想的渴望,还可满足求知欲。


       [自以为是的高傲态度]

        一旦“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同辈嘲笑或讥讽他们,不仅他们的自尊心会受伤,而且正义感也会受挫。他们可能会采取的应对策略是隐藏起个人的尊严,改为戴上冷漠蔑视的面具对待他人,使用虚张声势的方法来抵挡被羞辱的痛苦。如同日光与黑影的道理一样,骄傲与羞耻乃是一体两面。

       一旦“大脑多向思考者”不再奢望被爱与被理解后,他们会选择以傲慢的态度和挑衅的行为来面对人群。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在他所著的书《我不完美,但我幸福快乐极了》中,就以“虚张声势或自以为是”的态度总结了“大脑多向思考者”的狂妄举止。

       在“大脑多向思考者”悲惨的幻想中,以为用高傲无礼的行为,便可获得他人的赞美,得到他们所认为的“爱”。以为“聪明机智”就是不时保持针锋相对的态度,而且常说出尖酸刻薄的话。但请不要被他们的外表欺骗,在他们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伪装下,其实隐藏的是焦虑不安。而他们那虚张声势的保护色,其实是源自于害怕受伤害,及对完美的永恒追求。

       我的咨询者马丁也同意上述的说法。他说当他处理重要的方案时,会穿上名牌西装,表现出优雅的风度,因此他觉得他的合作伙伴对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马丁认为外表与谈吐可以赢得对方的信任;还有,个人魅力和肯定的态度也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但事实上,他知道他隐藏了真正的自己,也觉得与对方沟通时,过于浮夸矫情。他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成功是来自于虚张声势,其实他一点儿自信都没有。


       [模仿]

       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事,例如在一次聚会上:当我们不知道何种行为举止较合宜时,我们就模仿别人。“大脑多向思考者”不了解社会上存在“暗喻”的行为或对话,只是试图复制周围朋友的行径。

       由于“大脑多向思考者”观察人微的天分,没有一件事可以逃过他们的双眼,天生能够抓出每个人特有之处或行为,因此模仿他人可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有的“大脑多向思考者”也成为非常有才华的模仿表演者。在“大脑多向思考者”身边的人,总是常要求这位用右脑思考的朋友可以多表演,成为众人的开心果。模仿他人会为“大脑多向思考者”带来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长期成为一个搞笑艺人的角色,对他们的情绪负担非常重。

       弗列克的哥们儿都喜欢叫他法兰奇。只要有聚会,法兰奇的好友们总希望他能来参加。因为法兰奇总会把晚会气氛炒热,没一会儿就逗弄大家,让大伙儿都笑翻天。渐渐地,他的朋友们都要他一定要来参加这些晚会。

       因此,每到假日他都会喝到不省人事。第二天起床后,就会觉得空虚无助。然后这些夜晚持续疯狂,白天空洞的日子,让他呈现人格分裂,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状态。突然间,弗列克看着法兰奇滑稽的表演,发现他的那些哥们儿都在嘲笑法兰奇,并非那么欣赏法兰奇的风趣。他忽然觉得夜晚聚会的欢乐很虚假。因此,弗列克变得非常焦虑不安。直到有一天,弗列克穿上法兰奇的外衣,他允许自己与他的哥们儿说出弗列克心中的想法。终于,他的心情的确获得了很大的疏解。

       另一位咨询者威廉,在高中时常模仿学校的老师,搞得全班哄堂大笑。但今天,威廉变得非常安静与沉稳。他的一位好友摇着他问道:“哦?这台搞笑制造机怎么回事?坏了吗?”



【因“假我”而失去“真我”】

       “大脑多向思考者”为了弥补“真空的自我”,以及希望大家可以减少对自己的排斥,这群用右脑思考的人便会构筑一道“假我”的城墙。实际上,这“虚假的自我”是一个可以让我们适应于社会生活的个体。具体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假我”,会根据当下的需求,或多或少地调整自我。以下将说明“虚假的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当婴儿出生时,尚未意识到自己是个体。婴儿以为自己就是母亲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婴儿会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接着这个婴儿会将他的“自我”与周围的亲友对他这个人的身份信息,两者相互整合后,就会发展出“自我形象”。如果周围的亲友给他的是正面信息,肯定这个孩子,他就会建立“自尊心”。若这个孩子收到他人给的负面评价,将会减少他的“自尊心”。

       在短短几年间,孩子从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到建立“自尊心”的旅程中,会构建起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这也就是说,孩子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唯一且独特的人。但与此同时,自己也需要与他人共同相处,融合成群。然而“大脑多向思考者”建立“自我身份的认同”的情况并非如此。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我)”,而且也无法接受自己原本的情形。因此,“大脑多向思考者”融人人群的困难是来自于他们的“与众不同”,而且在这个群体中找不到他们自己的立足点。

​        婴儿需要被倾听、尊重与了解。若家人都能对“大脑多向思考”的孩子表示尊重、宽容,而且不忘记对他所说的话,都可以用来解释他的感觉、情绪和情感,这个孩子的成长将会非常接近他真实的“自我”。随后,他所建立的“自我形象”也会符合原来的情形,而且行为反应也都会依照适当的情况而做出。同时,他也会确定他所表达的情感与欲望都是属于他自己的。若符合以上的情况,那这个孩子从童年起,所谓的“假我”只会用于社交生活中的客套礼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交礼仪、尊重他人、友善的行为、小心谨慎的态度及良好地应对进退等。所以,这个孩子会保有个人的人格特质,特别是他会学会倾听与观察。

       反过来说,若“大脑多向思考”的孩子的家人及学校教育经常使用负面的语言、不尊重的态度、不聆听孩子想表达的事物,他们所做出的行为将会超出许多成年人智力可想象的范围,也使得大众更加无法理解他们。此外,有关“大脑多向思考者”的信息,并非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有很多家长、学校未能意识到这个孩子是属于“大脑多向思考者”。

       如果“大脑多向思考”的孩子的家人表现出焦急的态度,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声音,也不懂孩子的需求,更不知道如何对他们的问题做出回应,反而要求“大脑多向思考”的孩子多去适应这个不适合他们的世界,那么这些富有才华的孩子会逐渐扼杀他们真实的“自我”硬生生地去适应这个现实环境,以符合家人的期望。此时“虚假的自我”便由此产生,让自己可以适应这个恶劣的环境,并且也将压抑自我真实的本性。

       我想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虚假的自我”,现在有个假设请况:我请你来我家吃饭。吃完饭后,我感觉有点累。

       如果我的“假我”只用于客套礼节,而且我也想保有我的“真我”,指“我想要休息”这件事。因此,我会用很多圆融的方法请你早点回家。我会说:“啊!今晚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我真的很高兴你来我家吃饭,很希望下次有机会我们可以再见面,可是因为明天我要早起上班,而且我也累了,实在很想早点休息。”从这段对话中,你会很清楚地知道我没让你难堪,今晚我们会很愉快地互道晚安说再见。

        但是如果我的“假我”出现,它可能严格到我什么都不敢说。我只能一直滔滔不绝地说话,其间不停地打哈欠,让你可以理解到我想传递的信息:“我累了,想休息。”同时,我也希望你是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考虑到我乏累这一条信息!

       但若出现的是“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假我”,那“大脑多向思考者”会认为他们自己的疲劳是一种不协调的状况,会将疲劳隐藏起来,不让你知道。因为他们认为:你是我的客人,如果你一直想聊,我要让你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甚至到天亮。因此,你踏出我的家门口,才是我上床体息的开始。


       [“假我”就像一间VIP 贵宾室]

       “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假我”,就像是一间VIP 贵宾室,对任何人敞开大门,欢迎光临。这个“假我”的功能就是要考虑到所有亲朋好友的想法、需求及期待。当“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假我”存在时,当事者会让他们所有的好友们感到非常舒适与友善。那你真实的自我在哪里呢?首先,你要通过一条很长很长的“焦虑”隧道,“真我”则被关在隧道的底端那小小的囚房里。但是要开这囚房前,还有三道门锁紧紧绑住“真我”:分别是被排挤抛弃的恐惧感、自我孤独与被误解的忧伤,再加上无法成为“真我”的愤怒。

       当“大脑多向思考者”有“假我”存在时,这个“假我”常会制造出“暂时脱离”的现象:这是因为“大脑多向思考者”不会忘记那个小小的“真我”,他们会试着做自己,而同时“假我”也做了“拒绝真我”的回应。

       举例来说,“大脑多向思考者”在宴会上,想开玩笑,但这玩笑实在没有笑点,因此产生了小小的尴尬场面,那是因为“假我”想把“真我”严格地管控住,无法真诚地表现自我。还有在朋友间聚会时,看似一切顺利,大家都很开心。但是,瞬间“大脑多向思考者”产生“暂时脱离”的现象。发生了什么事?实在是“真我”觉得这聚会好无聊。尤其当朋友谈到他们的兴趣时,就在当下的“我”与突然产生某种渴望的“我”发生冲突,因此出现“暂时脱离”的现象,这是由于“假我”差点管不住“真我”,正紧紧加强管制囚房中的“真我”。

        尽管“大脑多向思考者”是个聪明睿智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假我”将取得全面胜利,占领所有的“领土”。原因是这个“假我”可以获得大家的鼓励、赞美与推崇。

        但是,在他们内心囚房中的“真我”会变得非常孤独,完全真空,因此“大脑多向思考者”也会产生更多的不满。然而因为害怕被排挤、被嫉妒或被误解,“大脑多向思考者”没有给自己更多权利为“真我”发声。不管“大脑多向思考者”在社会上如何成功,他们会一直感受到自我的真空及戴着面具的虚假感觉。若“假我”一直住在“大脑多向思考者”的脑海中,他们会觉得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或他们正处于一个原本不是他们自己的真正位置!“假我”的产生是由于他们害怕失去别人对他们的爱,或者是他们担心无法得到别人的感情。

        因此,“大脑多向思考者”建筑“假我”这道城墙付出的代价是对于自我强烈要求的完美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否定;对他人会无来由地产生攻击性或冲动的行为,以及在人际关系中会有羞愧感、罪恶感、焦虑感或重度抑郁症。


       [泳衣综合征:好好先生与好好小姐一起帮忙找泳衣]

        为了让你更了解“假我”在你的心理情绪上如何运作,我先来告诉你一个菲利普的故事。菲利普与他的妹妹正在通话,他对他的妹妹说:“好友文森与弗洛这对夫妇今晚要邀请我到他们家用餐。”他妹妹开心地说道:“那太好了!既然你要去文森家,你可不可以顺道绕到爸妈家拿我的泳衣。我忘了拿回来了。到爸妈家,你就会看到泳衣在抽屉里......”然而对菲利普来说,这“绕路”可要绕道一个小时之久!当天菲利普下班晚了,就直接到文森与弗洛夫妇的家,但他没忘记妹妹的要求。当菲利普凌晨一点离开文森家时,开了一小时的车到爸妈家,去找他妹妹“重要的泳衣”。

        当菲利普拿回他妹妹的泳衣,回到车上时,他便开始大怒特怒,发泄情绪,气到弄伤了自己的脚。就是为了完成使命,帮妹妹拿泳衣!菲利普说:“她应该还有别的泳衣,为何一定要这件?或者她有空也可以自己回来拿。她到底有多急,一定要拿到这件泳衣?要我在这时候,去拿这件破泳衣。她不会自己去拿吗?”

        当菲利普告诉我这个故事时,他自己才意识到应该要对他的妹妹说“不”,但当时他竟然没想到要这样说。之后,我把菲利普的故事说给娜塔莉听,她也是一位“大脑多向思考者”。听完,她感叹地说:“要是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绕一个小时的路拿回泳衣。当别人要求我帮忙时,我连想都不想就说好,也不问自己有没有办法完成这任务。我的大脑几乎是跳过自己是否能胜任的这个考虑阶段,立即开始想下个步骤,我要如何完成这任务,把这任务排在我的工作行程表中。”

        还有另一个“好好先生”的例子:昆汀是一位工程师,当我将菲利普的故事及娜塔莉听完菲利普的故事后的反应都告诉他后,他苦笑了一下:“我永远都会答应别人的要求!在公司上班时,我就是整天去帮别人'找他们的泳衣’。我甚至还会笨到去问我的同事说,要不要我帮忙去'找他们的泳衣’!”

        没错,这就是泳衣的故事,所谓“好好先生与好好小姐”综合征。“大脑多向思考者”的VIP贵宾室,对于任何人都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因而造成自己精疲力竭,不堪负荷(burnout)。现在当你疲惫不堪,累到喘不过气来时,你至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仅仅一件泳衣,对你来说实在是负担太沉重了!


       [从泳衣综合征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位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有一家银行被抢劫,六天后警方攻坚银行。他们发现被劫持的人质对劫匪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由于这些被害者被控制威胁而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以致失去了评断力,并将此压力与加害者的逻辑合而为一。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矛盾情结也会发生在很多虐待案件中。“大脑多向思考者”成人时,常受到他人批评;童年时,也常被他人嘲弄,因此他们非常害怕被排挤,这就是所谓的受到心理的暴力。尽管是一件微不足道的指责,“大脑多向思考者”感受到的压力,可以大到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症状也可以解释“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心理状况。因为“大脑多向思考者”喜欢阅读他人的思维,会试着从对方的几句话中找出他们内心的想法,试着满足亲朋好友的需求与期待。再加上“大脑多向思考者”害怕遭受到排挤与抛弃的恐惧,使得他们非常敏感,不会对任何人说“不”。也因此造成他们的心灵非常脆弱,极易受到他人精神操控。

       因此,我们要约束“假我”,找到真正的自我,并让“真我”充满安全感与宁静。当你阅读本文时,也正是找回“真我”的时候。

       渐渐地,你会与你的“真我”完全和解,还会发现自己是个精彩有趣的人,拥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我们可以用简单但重要的短语帮助你重新给予“真我”生存的空间。当别人请求你帮忙时,请记得不要说:“是的,好的。”请说:“呃,这好像不太行!”试试看这句话,你会发现它具有强大的力量。

       我说:“拜托一下,你可以帮我找一下泳衣吗?”现在换你回答:“......”

       只有你对自己的情感与欲望非常确定,“真我”才会变得健康有活力。我们要治愈潜在的抑郁症,一定要解放压抑的情感并找回它的自主性。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就是尊重自我而且从我们内心找到力量。当然,你可以处于伤心难过、绝望无助的状态,但请不要担心你的低潮会干扰他人。当我们遭受威胁时,会感到害怕;当我们不被尊重时,会感到生气,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慢慢地,你会再次了解到什么是你不想要的,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你可以让这些想法表达出来,不必担心被他人拒绝或排挤。只有孩子才需要无条件的爱让自己成长。然而像我们这样的大人,不需要取悦每个人,靠他们过活。

        只有当自我价值深植于真实的感情经验中,我们才会远离抑郁症,不是光拥有那些特定的优点,就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不用向他人证实你的价值,因为你的不完美使你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有一天你发现你喜欢当下的自己时,也正是真空的自我被填满的那一刻。

763 0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