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很有人文情怀的心理辅导书。作者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在20多年的咨询实践中,与数万名咨询者——“多向思考者”直接接触和对话,记录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案例生动、鲜活,让读者读来仿佛感觉“就是在写自己”。
本书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学和行为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以科学的证据为基础,论证客观、严谨,不仅分析了“多向思考者”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及他们独特的“天赋”,还给出了让他们认识自我、活出自我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没有浮夸的修辞,没有繁复的文体,有的是朴实的文字和严谨的态度。字里行间撼动了我们曾经自以为稳固的认知,探索了我们应该看待生命的新角度,对生命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深刻观点。
[法]克莉司德·布提可南◎著
[中]杨蛰◎译
Lesson 3 从“独一无二”的人变成“特别”的人
第二章 整理一下超载的“思想仓库”
其实,“大脑多向思考者”常说:“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不知不觉中,我会用最简单、迅速的想法,来解决问题。”然而,他们大脑的状态就像是个什么东西都掺杂在其中的混合物;他们的思绪很混乱,会窜出各种想法,就像一棵树一样不断地开枝散叶。
“左脑”专司分类、贴标签、排列顺序,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容易寻找到事物的所有脉络。“右脑”则是不断地产生新想法,详细记录所有的细节,认为所有的事物有同等的重要性。在“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思维中,所有的事物都是通过联想而串接在一起,而且不只是相关想法的联想而已,而是将他们自己的整个思绪做整体的串接联系。要他们提出一个想法,就跟在他们的大脑中找出一团东西的道理是一样的。
宝琳是个八岁的右脑使用者。她常常无法找回自己的思绪,在学校上课时尤其如此。通过交谈,我协助她重新整理了思绪。之前,她觉得自己的脑子就好像是一栋堆满杂物的大楼,始终无法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当她每次努力地学习新知识时,总会将这些新信息堆积在堆满杂物的阁楼中央。但现在宝琳变得很骄傲,也很高兴,因为她的大脑已经不再是栋杂乱的大楼了,而是一座井然有序的图书馆,每个文件还都贴上了标签,甚至我们也可以摆上DVD呢!
如同其他多数的“大脑多向思考者”,宝琳的大脑太视觉化,然而她的听觉灵敏度尚未发展完全。因此,每当学校老师在讲课时,宝琳的眼睛会接收太多的信息,但是她无法完全记录下声音,搞得她的记忆非常混乱。一个月后,我再次与宝琳见面,发现她没什么进步,一样的心思杂乱。我惊呼道:“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阁楼啊!”她拍拍她的额头说道:“唉呀!我忘了整理我的大脑了!”因此,她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将自己大脑中的想法,重新排列整齐!
然而,事实上学校里没有人教我们如何组织自己的思维,将它系统化及一致性。如此分类建档的方式可以帮助你行事更精准,也更合乎逻辑性,避免产生一团乱麻的困惑。因此,学习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可以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也可以让你更有效地运用你的发散性思维模式。
【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整理大脑的思绪】
左脑使用者构建出的世界,理所当然地适用于左脑使用者。因此,我们便可以了解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料信息都是以传统的架构形成:也就是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提过的从大重点到小重点的方式来陈述内容。
例如:第一章→第一节→第1点→第1.1点到1.11或1.111的说明方法。然而,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是右脑思考者很难使用以上方式记下信息,并将其转为他们的记忆。
记得那位要交文艺复兴时期报告的女学生玛侬吧!无论是在学校或工作场合,“大脑多向思考者”要想建立一套有系统的计划说明,显然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将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协助这群右脑使用者记忆整理思绪。
“思维导图”,也称为启发式的树形图,由亚里士多德创立,并将其命名为“知识树”。它指将所有资料(信息)以开花散叶发散树枝状的方式记录下来。20世纪70年代,东尼·博赞(TonyBuzan)将此概念具体化并加以推广。
然而,今天“思维导图”的概念已经逐渐式微。当然,我们都知道要人们改变陈旧恶习是很难的,再加上我过去的经验得知“一般思考者”并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变他们现有的思考模式。这也是我觉得遗憾之处,因为“知识树”的思维模式,可以组织我们的知识,开发我们的创造力。在启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的思路,当事人可以选择继续探索或放弃。
因此,对“大脑多向思考者”而言,“知识树”的概念尤为重要,因为该工具正适合他们的思维模式,尤其对用右脑思考的中小学生而言,更具有长远的影响。
“思维导图”其实是个丰富的宝藏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记录重点,也可以重新构建所有信息并整合出所有信息的重点。它还可以协助我们延伸思考、厘清问题并列出资讯的重点。
因此,它最适合我们准备演讲或做报告。以视觉的角度来看,“知识树”呈现的方式,不仅色彩鲜明而且图像清楚,易于记忆。对于有些纷乱复杂的想法,经由“知识树”呈现,可以将其厘清,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所有事物的关联性。
[如何画出你的思维导图]
要画出一张“思维导图”,你只需一张A3的白纸,外加蜡笔或彩色笔做标记使用。首先,请将主题写在白纸的中央,然后将“关键的概念”分散地写在该主题的四周。请注意,不要将不相关的事物加注在上面!只要标注几个重点的短语,易于阅读即可。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维持专注力。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加入颜色、符号或小图案:因为视觉刺激可帮助记忆。如今,我相信也有免费软件,可让当事者在计算机上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
“知识树”的结构所列出的信息是大量且发散式的,而且之间相互关联。你可以将你的想法扩充到无限大,如同“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思考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使用“思维导图”帮助你组织思想。因为这种组织方式对“大脑多向思考者”来说轻松而自然。请善加利用“思维导图”,帮助你的头脑更清晰!当你对某个主题感到困扰时,将它填在白纸上,尽量剖析每个想法到最小单位为止。甚至你也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每日记录下你的心智地图。当然,启发式的树形图还有其他功能,如应用于教育、职业生涯或个人生涯规划等。
【就算是想法,也有先后之分】
画出“思维导图”的重点是在于你的发散性思维模式。就逻辑的层面来说,“思维导图”能帮助你形构出整个思维的组织。对于神经语言程序学,它也是一个有用的工具。“知识树”不仅可以构建个人全部的想法,而且每个想法之间都有其一致性与逻辑性,每个想法同时也都摆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由于“大脑多向思考者”对于一切事物都认为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不知如何建立事情重要性的优先级。“知识树”导图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人或事物的层次结构。现在我们需要学习与人沟通时,如何了解对方论述的逻辑层次。沟通的首要之务,即是专心倾听对方的谈话内容,然后问自己他想表达什么。
[论述逻辑的层面]
通常在论述的内容中,可分为五个层面:
·情境层面(指论述本身的人或事物):指的是谈话内容的部分,也就是在论述中除了“我”之外,其他的参与人员、外在环境的信息,以及当“我”听取这些信息后,“我”必须做的反应或“我”需要做的适应行为。在论述内容中的每个句子,都会引导你回答下列问题:在哪里?什么时候?有谁?等等。
例如,我对你说:“星期天,我要和保罗去海边玩。”我只提及“我”的情境,与“你”无关。而我给你的唯一信息,就是我要去哪里,跟谁一起去。就该陈述的情境而言,说明的是与你无关(你是局外人)的情境。
也就是说,你可以回应我的陈述,但没有必要直接参与其中。因为在该情境中,你是属于局外人的状况。同时也标志着你个人权利的限制,告诉你不用对“我”的论述做出特别的反应。
然而,这种“无能为力的反应”对“大脑多向思考者”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无法放弃自己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及的想象。此时“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大脑会想说,如果你到了海边,可能风浪会很大或当下保罗心情会不好等想象,还会帮你想“你”应该怎么办等问题。
诚心建议“大脑多向思考者”不要时时怀有杞人忧天的想法,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去反应与你无关、让你无能为力的事件。
·行动层面:指的是论述中所采取的动作,一般来说是指在我们的陈述中,我们所做的行为。这个层面标识的逻辑问题是:“你在做什么?”接续以上的对话内容,我说:“当我在沙滩上时,我会晒太阳游泳以及好好地休息,随后还要跟保罗一起吃冰激凌。”
至此,我的论述中所谈的是我的行动。我相信你也发现了一件事,就是大多数人与人交谈时,通常只会对情境与行动这两个层次做描述,也就是说明“做什么”“何时”“何地”以及“和谁一起做”。
通常,我们也是在此阶段,最常收到来自对方的批评与指正。
然而,对“大脑多向思考者”来说,集中于情境与行动的对话是相当辛苦的。因为他们热衷于有辩论想法的对话。
因此,我给“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建议是,当你的对话者说出以上两个层次的论述时,你可以客观地观察他们所做的行为,然后稍微犹豫一下,暂时不说出你对他们的想法或建议,比如说你的想法有什么问题或缺点等。
因为你的批评指正只是用来加注你个人的行为举止而已。若你有建议要说出口,也要忍住不提。因为我们在论述的行为面上,攻击他人的价值观与他个人身份的认同时,通常都会伤人至深。
·知识与技能层面:在沟通过程中,“能力”是最常被误解及忽视的方面。因为这牵涉我们个人沟通的方式,以及我们回应对方论述的答复。也就是说,我们在述说一件事情时,不仅仅牵涉我们自身的资源、知识及能力。
因此,我们在表达论述之前,最好先检视自己本身有哪些资源可运用,还缺乏哪些资源。如此的回顾检视可以帮助我们在能力上成长。
除了可以运用自身既有的资源与技能以外,也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如文件、网站、书籍等,来提升自己。但也别忘了我们最好的咨询者与导师就是我们周围的亲友,他们可以帮助弥补我们不足的部分。
除此之外,“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喜欢分享信息、传递信息。由于拥有这种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与真诚的人相互合作,这些人更是善良的启蒙者。然而当今权势者握有权力的主要筹码之一,便是“掌控信息(知识)”,这不仅让我们见识到人性丑恶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如今教育的缺陷。因为“大脑多向思考者”一生最大的梦想,便是有一天可以认识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知识导师,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在武侠片中,我们会看到所谓的“绝世智者”,深居于高山丛林中,坐禅修行个人的智慧,同时协助众生,开悟弟子。“大脑多向思考者”请当心这类大师!因为这类人容易把你视为囊中物,操控你的思想。
在这个世上,没有一个人能知道所有的事物,如你梦想般的人物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大师”,只能专精于某个领域而已。事实上,你无法从某个人的身上学习到全面的高深知识,并让这些知识广泛运用。
这是不可能的。我知道当我如此对你坦白时,你会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若是一位学生很有天赋,其实他会很快超越他的老师。到后来,他也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只需通过网络的搜寻,便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识,这时,你会发现“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学生甚至会比他的老师还要优秀呢!
你还记得珂琳吗?她一个人安排整个家庭的度假行程。然后,到了旅游地后,她再也发现不到什么新鲜事了!事实上,她应该抛下与她一起旅游的家人,独自去冒险!对于安排度假行程这件事,或许你会一笑置之,但不能否认的是珂琳对于该旅游胜地的了解是非常惊人的,她从来没来过这个地方,但对这里再熟悉不过。
在没有任何书面资料或老师的教导下,“大脑多向思考者”的确有能力,可以独自一人深化某领域的知识。然而关于“一般思考者”回复“大脑多向思考者”的信息,他们的回答的确会让“大脑多向思考者”非常失望。
因为“一般思考者”根本不了解“大脑多向思考者”所提出的问题及需求,常常会用擦边球的方式答复或回答完全不符合“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期待。久而久之,造成“大脑多向思考者”已经习惯不对外寻求帮助或建议的个人反射机制。
因此,从提高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层面来看,最重要的是持续相互学习,“大脑多向思考者”不仅使得自己能力增长,也可将此知识传授于他人。由于你喜欢学习,请不要放弃这个好习惯,也不要再继续对外追求那些无法使你成长的“大师”。
那么,要如何深化自己的“能力”呢?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该如何做?”同时,也要问自己我想要发展何种能力。
举例来说,关于我星期天要和保罗一起到海边这件事,你可以问我:在海边,你是如何做到放松及完全休息的呢?当大浪来时,你是如何继续在海浪中游泳的呢?或问星期天要在海边找个停车位是很难的,你是怎么找到的呢?还可以问,要怎样做,才可以让保罗一个下午待在海边呢?
(问题1的答案是瑜伽;问题2的答案是用浮潜的方式游泳;问题3的答案,这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希望可以找到车位;问题4的答案则是让保罗吃下抗焦虑药物。哈!我开玩笑的!)
·价值观和信仰层面:这一层次的论述中说明了我们人生前进的目标及动力,还有在生活中我们对于事情选择的优先级,以及我们所相信的公理正义。关于如何了解到你人生的价值观,可以在某事件发生时,对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目的是什么?对你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想法或观念?”等等。通过你自己的答复,可以看出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理念。总之,这些答案的背后代表你所渴望追求的事物。
最后,将相关资料组织好,建立你的想法论述,并用心沟通,以改变这个世界。其实,在相互了解彼此的价值观与信仰时,我们会更容易与对方紧密结合。事实上“大脑多向思考者”很早便开始寻觅与他们自己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但只是知音难寻,会让你产生很深的挫折感。关于信仰的部分,会比较类似于“人格”的说法。
当我在“心灵工作坊”说明价值观和信仰层次时,我会把价值观比喻成人生旅途中的保护垫,你必须如履薄冰踩着它,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顾名思义,“价值观”这三个字是我们逻辑思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当然,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质疑我们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拥有各自信仰的价值观,以及看待事件时个人所选择的优先级。因此,价值观是不具有普遍性的,每个人都不同。如此一来,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人对于事件的轻重缓急各有其看法。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选择,即使对方信仰的价值观是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价值观,对于我们人生的抉择,至关重要,信仰更是如此。信仰是指我们认为“真实”的事。大多数人听到“信仰”二字时,会倾向于用宗教来解释。
然而,“信仰”二字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远大于我们的理解。也就是说对于生命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各自拥有其信仰。
这些“信仰”也各有其表现方式,可以通过言谈中的论述了解对方的信仰,例如:当一个人论述因果关系时(因为......所以......),或是对于某事物的看法时(这件事也就是......),或是看待某事物的界限时(这是可以的那是不可以的),或对于自我能力的评估时(我可以;我没办法),甚至对于世界与自己关系的论述时(我是......的人;这个世界是......;生命是......)。
若以当事人为中心,其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价值观一致时,我们会说当事人传达出了自己的主体性气质及内在不凡的力量。然而,持有全然的道德诚信价值观的人却很难存在。像是精神操纵者与不法分子从事违法行为时,可以背离所宣称的价值观。即使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才了解这些伪善不法之人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与令人感动的话都是虚妄之词,而他们的个人行为与其价值观还是互相吻合的。然而,以上所述的情形都属于极端的例子。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人通常还是怀有善意,只是大家都很少意识到自己信仰的价值观。因此,每个人也就没有机会检视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合于道德标准。
然而个人心理状态与价值观息息相关。假如自己拥有多种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之间又相互抵触,则个人会产生内在的冲突。
举例来说,个人对于安全的需求(属于价值观1)与拥有开放心态想认识陌生人的意愿(价值观2)相互冲突;或是个人想要维持和谐友好的愿望(价值观2)会与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要求(价值观1)产生冲突。
我们要说明的是“追求安全”与“获得他人尊重”(价值观1)永远比“开放心态”与“追求和谐”(价值观2)更重要。因为在未获得他人尊重及个人的安全前,你绝对无法与他人和平相处并敞开心胸接纳他人。
因此,只有每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有哪些多重价值观及其对立面,才能有助于重建个人思考的优先级与价值的判断。
为了了解自己有哪些价值观,要先问问自己:什么对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若有两种价值观相互抵触,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那个价值观,并协调不同的价值观。一旦你自身产生内在冲突,请思索有哪些价值观是属于相对立的。如果你无法排列你所有价值观的优先级,请找一个妥协方案,可以同时满足同样优先重要的不同价值观。
·身份认同层面:最后,我们要讨论的逻辑层次是回到自身。问自己到底是谁?我人生的使命是什么?我对于生命的愿景又是什么?其实问自己“你是谁”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鲜少人能够完整地回答。
[精神层面:灵性]
以上所述,说明了逻辑的五个层面。其实,逻辑还存在第六个层面。有的人会将此层面归在价值观与信仰中,然而有的人则认为灵性的层面超越了价值信仰的层面。就我个人而言,我也认同灵性的部分应另立一个逻辑层面来说明。本文中所使用的“精神层面(灵性)”是高于宗教的概念的。
换言之,除了自己个人身份的认同以外,我们还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都是被放置在一个更大的系统或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中,例如家庭、宗族、机构、社会或人类群体的概念中。
因此,我们会问自己这样精神层面的问题,如:“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存在呢?”“我们人类的存在,是否有何更大的目的?”“我们人类要走向什么样的未来?”在此层面中,有关于人类的未来,如生态环境、永续经营等,都是属于精神层面讨论的主题。
许多“大脑多向思考者”对于第六层面的灵性层面非常感兴趣。他们会想了解自己的前世、今生与来生,以及整个世界的问题。由于“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整个思想系统是沉浸在精神层面中,同时自己也感受到与其他生命相互连结的使命感,这也是我们前文所提过的概念。
因此,我希望读者了解,为什么我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强调“大脑多向思考者”不要轻视、忽略自己天生的敏锐感知,因为无论你内心感受到的是个人的神秘经验还是超自然现象,请将这些经验都累积成为你个人的灵性宝库。
[金字塔形的逻辑层]
个人身份认同包含几项核心的价值信仰。由于拥有这些价值信仰,当我们身处不同的环境时,可以激励个人增长各种专业知识,并顺应不同环境产生适宜的行为举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介绍金字塔形的逻辑体系。我只简单地举周日到海滩的例子来说明,但不是只指克里斯特尔海滩,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海滩,希望“大脑多向思考者”能理解。
[关闭无边际的想象与误解逻辑层面]
想象一下,有位执业律师对你说:“我家里(环境)有很多植物。我每周都给这些花草浇水(行为)。事实上,我很擅长园艺(能力),而且我也很喜欢植物(价值)。当我照顾这些植物时,我觉得它带给了我很多意义(信仰)。有一天,我希望可以成为园艺家(身份)。”
现在,请你用以上相同的方式,建立你自己的句子。如果这位律师还说:“对了!有一天,我希望能够参与拯救绝种植物的活动。”这句话道出了该律师的精神层面。从这整个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期待完成的使命及个人行为的逻辑链。
但通常人们在听他叙述以上这部分的金字塔逻辑信息时,便会根据自己的偏见,认为他是律师,所以妄下结论。其实,你从事某种职业,只是代表你个人的行为与专业技能相互结合而已,并非代表你的身份。同理可得知国籍并不代表你的身份。在整个金字塔逻辑层中,我们通常会将个人的“身份”与“行为”这两个层面相互混淆。
举例而言:
当你说:“我做错了(指行为的部分),所以我很逊(指身份的认同)。”
“他不送花给我(指行为的部分),所以他不喜欢我(指价值观)。”
“她不打电话给我,所以......"
之前我们曾提到过,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举止(指行为的部分)是相互一致的。换言之,就是指“当我们如何时(价值观),我们就应该如何如何(行为)”。例如,当我们是朋友时,我们就应该在对方有需要时,尽力帮助他。所以对“大脑多向思考者”而言,通常是不假思索,立即采取行动。因为这是他们的价值观。
因此,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行为举止背后必定连接着他自己的某种价值观。但是,首先,请记得每个人的金字塔逻辑都是不一样的。回到上面的例子,如果那个女生没打电话或留言给你,由于“大脑多向思考者”是将不同人或事物联想串连的高手,就你们的逻辑层面来看,必会将“没打电话”这个单一事件,扩大想象成电影般的情节。当你一旦发散联想时,其实当下你已走人不归路了。因此,当你发觉自己开始无边际地想象时,建议你回到正面的逻辑思考链。
她没有打电话给我,是因为:
1.她没有时间。
2.她丢了手机充电器。
3.她不小心删除了电话联络人的目录。
4.她正在等她求职面试的结果,所以正要准备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5.也许,她正在接工作上的电话呢?
因此,我们发现“一般人”和“大脑多向思考者”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误解,是因为两者对于“行为”与“价值观”这两个层面上的因果关系见解不同。换言之,就是两者的处事“原则”不同,因而造成无法理解对方。
“一般人”在为人处事时,他们思考逻辑上的“行为”并非直接连结到“价值观”上,也就是说个人的价值观并非与行为举止相互一致。对他们来说,有时做出某种行为并非代表有重大意涵。然而,对”大脑多向思考者”来说,因为你们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所以任何一个微小的行为动作,都说明了当事人想传达的信息,也就是代表当事人整个价值体系。
因此“一般人”和“大脑多向思考者”之间,会对于某种行为所传达的意义各有不同见解,争辩不休。其实,往往这样的误会都只是在“原则问题”上打转。
有人用另一种角度解释为何“大脑多向思考者”日子过得很辛苦,认为由于他们将所有人或事物的信息,都归于“金字塔逻辑”中“身份”的层面。
举例来说,在某个演唱会上穿过的一件旧毛衣,对“大脑多向思考者”而言,这件毛衣是有生命的,或许你也可以称它有身份或灵魂,因为旧毛衣走进了我的生命,也就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那么,我如何简单地扔掉这件毛衣呢?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脑多向思考者”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生两难的情况,无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井然有序。
其实你所要做的,就是将物体(旧毛衣)归置于“金字塔逻辑”中“环境”的层面。就人际关系而言,你必须厘清友谊与爱情的界线。若你交往的对象与你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为何你还继续坚持与他在一起呢?你只是浪费时间,让彼此的关系更复杂而已。
由于“一般人”的思考逻辑往往仅限于金字塔逻辑中的“环境”与“行为”的层面上,所以我真的很希望“一般人”能将自己的思考逻辑提升到与他们个人相符合的“价值观”的层面上。如此一来,“大脑多向思考者”也就比较好理解左脑思考者了。
相对于“一般人”的思考逻辑,“大脑多向思考者”的逻辑通常停滞在金字塔逻辑层较高的地方,也就是“身份”与“价值观”的层面上。他们喜欢辩论精神层面的主题,但通常都忘了回到现实的基本面。
因此,有许多“大脑多向思考者”害怕失败,其中还有许多人沉溺于做白日梦胜于实际行动(因为“大脑多向思考者”会认为:“如果我做错了,我就太差了!”这种价值观的评断会阻碍他们行动),这也是由于他们逻辑思考的方式会降低个人成功的概率。事实上,失败只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重要的是要勇敢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