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开始重新看了一本书,叫做《我的二本学生》
怎么说这本书呢,其实我个人还是不太喜欢看这种太本质的书,说到底还是太消极了。虽然说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很多人也知道这样的规律。但是当这样的规律被一个作家说出来,换句话说当他出现在我们看的“课外”书上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就会觉得我们所知道的这个规律,就像是一个更普遍的原理,是不可以被推翻不可以被打破更不可以被改变的。
因此我觉得这样的书看还是要看,但是要辩证的去看它。或者说就看看而已。
我始终认为不管你看什么书,其根本目的还是要为你自己服务的。比如说开阔你的视野,使你的胸襟变得更博大,或者是给你提供改变现状的方法或者是希望你改变的勇气。如果一本书你看了之后,只会让你陷入到自我否定或者是更加迷茫的话,这个时候你就要停止看这本书了。不是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一定是这本书不好,只是说他不能为你服务。
下面我就摘抄一段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一段比较扎心的话吧。或许不只是在学历上是这样的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的,我们仿佛一直都在这个金字塔里面,我们在哪一层就对应着以后要去做什么事去哪里之类的。我承认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我始终认为,人可以信命,但绝不可以认命。奋斗才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不止青春。有目标有梦想的人不管在哪里他都会区别于其他人,在那里也更加有吸引力。
他们的去向,更是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根据我的观察,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去向会对应不同的城市。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一层层,一级级,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干脆利落,并无多少意外发生。任何群体中,若要跨越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阶层,个体要经历怎样的内心风暴和艰难险阻,只有当事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