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解读的是《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它标志着人本主义新心理、新伦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是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我们将通过研究初心、研究视角、核心思想、研究应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来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01 《动机与人格》的研究初心:源于马斯洛认为人本主义才是指导心理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原则
我们先来看《动机与人格》的研究初心,实际上马斯洛发表这本书,只是想在当时已有的传统心理学派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并没有想要摒弃这些学派,也没有想要建立另一个和它抗衡的心理学流派,他想要通过深入探索人性更高级的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于人格的理解。
在马斯洛看来,人应该还具有一种更高级的本性,它的性质是内本能的,这里的内本能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性的高层内容是内在的、本能的,就像人的本能一样;第二层是这些高层的心理运作机制类似于本能,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本能。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斯洛认为,研究人的心理学要重视人的整体论,这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解析式的、分解式的研究是相冲突的。
有意思的是,马斯洛接受并且依赖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的现成资料,既赞成实验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和实验精神,也赞成心理分析学的深度探索和对真实面目的揭露。但是他却拒绝接受它们所制造出来的人的形象,他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而不是把人的心理分解成很多种心理现象去研究。
马斯洛在当时只是认为,他与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歧只不过是心理学内部的一场争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普遍的、全面的人生观。这种新型的人本主义的世界观,是在用有一种全新的、更有希望的、令人振奋的方式来重构我们的社会价值观。
其实马斯洛的这种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1943年,马斯克发表了《动机理论引言》和《人类动机理论》两篇论文。第一次把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包括弗洛伊德主义、华生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有机体理论等综合起来,提出了心理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框架,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七个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隶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个理论在当时的学术界令人耳目一新。
接着马斯洛又提出了整体动力理论,这个理论把心理需要层次理论进一步引申,它假设人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需要所激发,它们的底层次需要,比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比如爱和尊重的需要,才能成为激发人们的动力。只有当这些需要都得到相对的满足时,人们才有可能追求自我实现。
随后,马斯洛又在自我实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以最优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而不能像弗洛伊德那样以心理变态者、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也不能像华生行为主义学派那样以小白鼠被研究对象,他选择了历史上和他同时代的著名学者、文学艺术家、政治领袖作为研究对象,概括了自我实现者的15个特征。他指出,自我实现的人并非十全十美,但他们却是一种价值观的楷模。
马斯洛还提出价值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提出当时社会存在的很多常见精神疾病现象,主要包括权力狂、固执偏见、心浮气躁、缺乏兴趣,特别是没有生活目的和生活意义等现象。
基于我们之前提到的这些研究理论,马斯洛集合了他的研究成果,之后《动机与人格》一书出版问世。可以说这本书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已经逐渐成熟的体现,它被公认为50年代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本奠定了马斯洛学术地位的著作。
02 《动机与人格》的研究视角:第三思潮诞生,提出了一套更为进步的人类理论
在马斯洛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方面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第次思潮、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第二思潮,而被称为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思潮的统治地位。
马斯洛的第三思潮无论在思想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还是在心理治疗方法上,都是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思潮的突破和扬弃,它开创了关于人性理解的全新理论,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一套更为进步的人类理论。
为什么说马斯洛的理论更进步呢?
首先马斯洛首次以“似本能”的假设对人类基本需要的概念做了界定,在当时无论是本能论者还是非本能论者,都犯了本能与非本能的二分法的错误,他们将人类复杂的反应要么完全说是由遗传决定的,要么完全不是由遗传决定的,他们认为只要任何习得的迹象显露就断言说非本能的,或者只要有一丁点儿的遗传影响的证据,就判定这是本能的。
而马斯洛则认为人们不能在本能与非本能间进行是非取舍,毕竟人类具有一些似本能的行为,处于本能与非本能之间,而且有程度的不同。也就是说,其实本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进步,本能也会升级。
我们举个例子,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最想要的一定是填饱肚子。而当他可以填饱肚子之后,他会想要有一个安全的住所与稳定的工作。当他拥有了固定的收入与安全的住所之后,他又会希望拥有爱情与尊重。
基于此,马斯洛提出了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要是指理论的最高需要,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的人描述为“能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的人”。他认为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潜能的过程。
其次,马斯洛在进行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传统的科学方法不足以解决人类心理的复杂问题,他认为人本主义方法论,既没有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又扩大了科学研究的范围。以人本主义方法论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是最合适的,所以我们说,马斯洛在他提出的人本主义方法论中得到的理论是更进步的。
03 《动机与人格》的分析对象: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以及心理学的方法论
接下来,我们来看马斯洛给这本书中重点分析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分别是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以及心理学的方法论。
首先,我们来看需要层次理论。
如果从1954年《动机与人格》第一版发表算起,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到如今已经有66年了。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一方面不断得到引用、引证和应用,一方面也不断地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尽管有的批评者试图提出更好、更完整的需要理论,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所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一个已经经受了一定时间的考验,具有相当重要价值的心理学理论,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心理学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成七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隶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接下来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些需要。
生理需要说的是对性、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生理上的需要。这类需要的层级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要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生理需要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
和生理上的需要一样,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类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要。对许多人来说,安全需要说的是安全而稳定、有保障的生活,属于人的第二层次需要。
隶属与爱的需要是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
当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需要就会凸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中,这一层级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级。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们的精神,导致出现人降低做事的积极性、对工作的不满和情绪低落的消极态度。
自尊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有尊重需要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些都是别人认可他们的才能才得到的;但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也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靠他的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知的需要是我们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要,包括对自身、他人、社会、动物和环境的关注,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比如说支持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关注世界和平等。
美的需要是我们对于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寻真理等心理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说的是自我实现或发挥自身的潜能,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既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自觉性很高、善于独立处事,想要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满足了其他方面的需要。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也会出现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在研究这一层级的人类需要时,采用了21位成功人士的自转和文稿,通过研究这些文字作品来得到他需要的特征,但是这种研究方式严重受限于他的性情和偏见,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持,所以马斯洛在自我 实现需要这个层级的结论被科学界质疑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马斯洛看来,各种需要层次之间还存在有以下的关系和特点。
第一,各层次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
第二,只有第一层需要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要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比如有的人他的创造动力比任何其他需要都要更强烈,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想非常的强烈,让他们宁愿死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这七层需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被称为“基本需要”,较低的前四层被称为“成长需要”。
前四层的基本需要有一种共同性质,它们都是因为生理上或心理上由某些欠缺而产生,所以基本需要又称“匮乏性需要”。
后三层进入高层次的需要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需要的层次越高,它完全存在的可能性就越低,这种需要也就越容易消失,生活在高需要层次的人,意味着这个人的基本需要大多已经满足,比如他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等等,而高层次需要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比如非常幸福、内在生活非常富裕等。
当个人的环境,比如经济教育的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要之后,个人越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
我们接着来看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里的自我实现。
人格,是指一个人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支柱之一,自我实现的人被马斯洛认为具有最健康、最完美的人格。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估计,能够自我实现的人不超过1%。因为人们除了个人条件之外,难免也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马斯洛选出美国名人中,杰弗逊、林肯、爱因斯坦等人,他认为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通过分析他发现这些人的人格特质有几点相同,有良好的现实知觉,能正视自己、别人和自然,他们活动和反应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能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看法,有独立自主性,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能认识人类,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谊,有与众不同的鉴赏力和审美观,具有民主的基础的价值观,有一种哲理性,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创造力,有较多的高峰体验,有高度的社会兴趣、但不墨守成规等等。
在这些特征中,马斯洛特别喜欢强调“高峰体验”的概念。
什么是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和幸福感的经验。高峰体验多在人生领悟、苦尽甘来或宗教悟道的情景下产生,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此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类的共同感受,每个正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到这种体验,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频率只是较高,而且程度较深。
还有,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们也会厌烦、激动、固执己见,甚至也不能摆脱肤浅、虚荣、骄傲、爱发脾气,偶尔还会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酷。也就是说,自我实现者有时也会表现出非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总之,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发挥人的潜能和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把人当作人”进行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伟大的进步,毕竟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还是行为主义的生物决定论,都是把人等同于动物看待。这种做法远离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毕竟心理学是人的心理学,而不是动物的心理学。从这方面来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最后我们来研究马斯洛心理学的方法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研究的对象,他所关心的是人的尊严和提高,强调人的选择、创造和自我实现,所以他反对把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作为基础。
他认为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把人当作物体和机器,同时排斥人的心灵和价值,用这样的理论来研究人,即使有无数细小的事实证明;但它也是琐碎的,根本不能揭示人类特有的心理规律,所以马斯洛认为只有人本主义才是指导心理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原则,这也是后人称他的心理学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因。
而且马斯洛从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人本主义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著名的“问题中心论”与“整体动力论”。
在以前,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的观察、试验客观的方法作为研究中心,这就是“方法中心论”。他们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仪器、技术、程序、设备以及方法,并非它的疑难、问题、功能或目的。方法中心论强调,问题必须适合于方法,不适合方法的问题便遭排斥。这种方法中心论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它局限在某一方法和技术所能允许的范围内。
马斯洛对于这种方法中心论进行了批判,而且提出了“问题中心论”,他认为方法中心论无视自然规律与人的心理规律的差别,盲目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新的研究领域,同时方法中心论颠倒了方法与目的的关系,方法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科学的目标或者目的是使方法显示出重要性和合理性,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方法必须适合问题,要为问题服务。
同时马斯洛关于“整体动力理论”的提出,也是基于他对还原论的批判。
还原论的还原是把较高层次的事物的性质,看成较低层次的组分、性质机械累加的结果,把整体性的性质和规律简单地归结为低层次组分的性质和规律。
马斯洛认为还原论是机械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它体现的是旧物理学的原子论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实体组合,其中的各个实体即使彼此相互作用,也仍然彼此分立。实体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弹子球式的因果关系,或者是机械相加的算术和关系。这种还原论的方法论在心理学研究中体现为把复杂高级的行为与现象分割成互不相干的元素,并进行孤立的、静止的观察与分析。
马斯洛提倡研究心理学,应该使用整体动力论,通过对心理现象本身如实、全面、整体的描述,从而发现和分析现象本身的结构和关系。
总的来说,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虽然在某些方面优于弗洛伊德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理论的探讨上,有它的独到之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由于它是建立在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他所提出的一些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来得到我们自己的答案。
04 《动机与人格》的研究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探讨
《动机与人格》成就了马斯洛,他的理论对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人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马斯洛的理论已经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从农场到银行,从企业到军队,从医院到学校,他的理论技能在网络广告制作上也能用在公共卫生宣传上。马斯洛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他的理论已经融入了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的工作已仔细观察为基础已经渗入到我们文化的各个方面。《动机与人格》中所体现的强有力的洞察,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思考、学习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有着重大影响。
现在马斯洛心理学的丰硕成果继续向我们提出独特的问题,并指引我们向前发展,他为我们如何看待人类的一切活动开创了新的道路。
我们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动机与人格”相关的主题有1万多次,不仅如此,本书的另一个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研究的焦点,相关的主题近3000次,所以《动机与人格》在学术界的影响力非常广泛。
根据我们的观察与分析,涉及到《动机与人格》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机与人格》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开展的深度研究。
我们选取了发表在C刊《心理学报》上的论文,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来进行说明,这篇论文深度考察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着重分析了似本能这一概念对于马斯洛需要理论以及他的心理学理论地理论后果,并且列举了一些直接或间接支持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同时论文也指出了似本能这一概念的理论意义,其中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我们从人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行为,以及心理发展的问题。只有从这种统一出发,才有可能深刻理解人类行为。这篇论文研究的深度研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一个模板,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第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应用型研究。
我们通过两篇代表论文来说明,第一篇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创造观及现象学方法论审视》发表在C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上,这篇论文通过对马斯洛人本主义创造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揭示它蕴含的现象学方法论,进而指出了马斯洛人本主义创造观在现象学创造里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篇论文为研究人员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现象学创造力研究领域的纵深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有很高的价值。
第二篇代表论文《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中国道家思想》发表在C刊《心理学探新》上。这篇论文主要从中国道家的思想出发,评述了中国道家思想的中心价值是自然,而无为则是它这一价值追求的方法论的必然选择,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在价值取向和方法运用上都和中国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该文对两者间的关联是做了列举分析并考察了这两者对于未来的意义。对于那些想从中西方心理学有关联的角度出发,研究新思想、新理论的研究人员很有借鉴意义。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续发展——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
我们选取了发表在C刊《国外社会科学》上的一篇代表论文《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论文评述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人本心理学运动发展的结果,又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这个理论已经在西方学术界和社会生活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峡两岸中国学术界自80年代后期开始介绍超个人心理学,对于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篇论文紧跟心理学发展趋势,指出了研究超个人心理学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推荐、学习的一篇论文。
05 本书小结
自马斯洛开创第三思潮以来,人本主义一直是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也为各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研究以及其他领域中很多专业杂志的作者关注度与日俱增得到清楚的证明,而要了解更多这个概念的内涵,这本《动机与人格》就是必读之书。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解读这本书的核心要点。
一、《动机与人格》的研究初心,来源于马斯洛认为人本主义才是指导心理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原则,他把人作为人,肯定了人的需要、尊严和价值。
二、《动机与人格》的研究视角是第三思潮的诞生,打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社会提出了一套更为进步的人类理论。
三、《动机与人格》的分析对象主要是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以及心理学的方法论,他们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联,马斯洛心理学的方法论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上得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支柱之一,就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理论的基础。
四、《动机与人格》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三个方面,以《动机与人格》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开展的深度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应用型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续发展——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
好了,这就是今天解读书籍的全部内容,恭喜您读完了一本经典。
厚积薄发,期待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