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解读的是,赖特•米尔斯的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
本书出版于1959年,它可以说是社会学里的入门经典。虽然是入门性质的书籍,但是这本书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米尔斯是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米尔斯深受德国古典社会学理论和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影响,擅长的领域是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今天我们将通过写作背景、核心问题、核心思想研究应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来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我们先来讲讲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人们能够运用信息发展理性的心智品质,具备这种心理品质,人们能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会遭遇到什么。“社会学的想象力”要求我们应当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不只是拘泥于狭隘的视角。
比如说,之前有个热门话题——寒门难出状元。这种现象让我们想象到学业成绩的高低,除了和个人学习习惯、智商有关,还和学生背后的家庭具有的社会文化资本程度有关。
再比如说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让中产阶级和穷人对未来的想象充满了担忧,也越来越焦虑。为了追求更好的社会地位,他们迫切地抓住教育这个跳板。为了所谓的学区房,甚至押上了全部的身家。
说到这里你可能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了。
01 《社会学的想象力》写作背景: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混乱
首先,我们来看看《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在社会生活里,许多人的眼界和行动都是局限在自己生活的私人圈子。当人们重视一些价值,又不觉得他们面临什么威胁时,就会感受到安乐;但是当他们重视一些价值,又能够感到他们受到威胁时,就会感受到危机。少数人认为的危机是个人困扰,当大多数人以某问题为危机时,它就会成为公众议题。
比如说在国内,许多人对房子十分看重,房地产就从个人困扰变成了公众议题。当然你也可能会说,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或者只是盲目跟随别人。这种现象当然存在,而且这些人经常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在文化生活里,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学的外部,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共同尺度,或者说其他学科逐渐向自然科学看齐。模仿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人们总是认为试验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才能够保持学术的严谨性,而社会科学里的用语和思考风格只是回避问题和故弄玄虚的手段。在社会学的内部,有这种概念的宏大理论,也有强调细致方法的抽象经验主义,这些偏向其实导致了社会学想象力的丢失。不过米尔斯又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正成为文化生活主要的共同尺度,成为一种标志性特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未来至少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同时,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偏向,有的是对未来消极的预设的观点,没有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有的是将一些系统的理论拆分成各种精致的概念,还有一种是因为政治学和经济学学科设置比社会学要早,所以社会学看起来就像一个打零工的人,研究的是其他学科的剩余物。总之,无论是社会生活里的普通民众,还是学术生活中的社会学或其它学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让米尔斯感到担忧。
所以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指明社会科学中的现状和问题,并且为学者和学生们提供自己的建议,希望改善这些问题,让社会科学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02 《社会学的想象力》核心问题:社会学应当如何想象?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局限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文化生活中研究问题总是为概念和方法服务,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思考理论和方法,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学想象力的缺失。
我们不禁要问:那社会学应当如何想象?
米尔斯给出了答案,首先,社会学家应当直面时代的大问题。
米尔斯认为,社会学家必须承担时代的文化责任,发挥相应的公共职能。他不是主张学者抛开研究,以社会活动为业,而是反对为学术而学术、为审美而审美的研究理念,反对狭隘的经验研究和科学主义。
这让我联想到我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传统社会人类学著作的作者一般是作为外来人,观察的对象是离作者很遥远的原始部落;而费老的《江村经济》,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的成果。
从中可以看出,费老作为一位社会学大家,在时代大问题前,他通过独具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不局限在私人问题里,而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江村这一个乡村,探讨中国基层社区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从而树立一种新形象——那就是力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改革的爱国主义变革者。
其次社会学研究不可脱离历史维度。
对于马克思和韦伯等奠基人来说,社会学和历史学没有明确边界,他们的研究既是横向的结构剖析,又是纵向的历史叙事。
但随着行为主义和量化分析的兴起,历史学和社会学在20世纪初开始分家,大多数社会学家们不再关注动态的社会历史进程,而是对非历史性的静态社会现象更感兴趣。
米尔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社会学与社会组织》里谈到,非历史的社会学的错误倾向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塞进一些历史的材料,一番毫无逻辑的理论分析之后,输出的却是一些消极灰暗的未来图景;二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者把历史完全抛诸脑后,毫无历史根据地论述人类和社会的本性;三是杂烩式研究,一些社会学者把社会现实变成一系列互不相关,而且毫无意义的社会背景。
最后社会学研究必须基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
米尔斯并不主张对于社会大问题无病呻吟,而是强调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对于未来的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建议是:先反思你的个人经历,再把个人经历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价值无涉的学术研究里,学者们不用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只智采用逻辑判断,客观地说明事实是什么,结果却往往回避了学者应有的社会担当,也抽离了学术灵感的重要来源。
如果一个研究者对他所做的研究并无亲身体验,甚至没有个人兴趣,他又怎么能指望吸引甚至影响读者呢?所以说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并与社会变迁的大问题结合起来,是发现研究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03 《社会学的想象力》核心思想:社会学的偏向以及转变路径
了解了文章的核心问题之后,我们来看看它的核心思想,接下来我们将分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社会学的想象力概述。
这一部分是社会学想象力的概述,关于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我们在最开始已经谈论过,这部分就不再赘述。
我们需要知道它是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入洞察力,只有具备这种洞察力,才能领悟历史和社会对个人生活命运的制约。
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人,更有能力在理解更大的历史景观时,思考他对于形形色色的个体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社会的意义。
一方面他们能通过社会学的想象力,预估在这个时代里的自己会走向何处,通过与自己相同处境的个体共情,推测自己的生活机会何时到来,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运用这种想象力,原本心智活动范围狭隘的人,往往开始意识到:除了个人的工作、家庭、邻里的一亩三分地之外,还有更广泛的社会或群体。个人的行动和决定,很大程度上是与历史息息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趋势。
第二部分,社会学的偏向。
米尔斯已经说明了社会学的想象力有多重要,但是在现代社会史研究中,许多社会学家和社会学的学生却出现了一些偏向,导致《社会学的想象力》逐渐丢失。
米尔斯指出,这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科学哲学。
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关注宏大理论。
所谓宏大理论,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
米尔斯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提出了一个问题:宏大理论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复杂文章,还是的确有深入的洞见?
米尔斯的答案是,虽然隐藏得很深,但是确实有些干货,所以问题就成了:扫除理解文章的一切障碍后,宏大理论最后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宏大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
我们先来扫除文本的障碍,宏大理论的缺陷在于宏大理论总是结合其他词语来考查词语,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考查一个词语代表什么意思。所以他们的研究看起来像是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而不是努力去让人们喜欢和接受自己的定义并解决问题。
而且宏大理论家排除了人类社会的许多结构性特征,忽视冲突,而只注意到和谐。举个例子,要是让宏大理论家去讲“选民制度”,他们很可能会忽视女性、黑人等群体是如何通过斗争争取到权利的,也可能会忽视选民制度能运行的前提条件,而只是去探讨选民制度维持国家的运转的价值。
那宏大理论到底说了什么呢?
在帕森斯的宏大理论里,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常常共同遵循标准,只要他们依照共同的标准形式,社会就可以呈现出秩序感。它预设了共享价值,或者说主流价值,能够激发人们的动机,让他们都在社会结构和制度下,按部就班地履行自己的角色。
但米尔斯却认为,有时候这种共享价值和社会秩序可能的确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我们不应该误用这个观念,把它当成有关社会秩序或社会共同体的唯一理论。
他还指出,要让人们对共同价值有更好的理解,就必须先考察社会结构里每一个制度性秩序的合法化过程,而不是禁止把握这些价值,直接说明社会是怎么组成和统一的。也就是说,即使A是B的重要因素或决定性因素,但也不能说A是影响B的唯一因素。要说明A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必须考察不同类型的A是如何影响B的,而不是去长篇大论A的价值。
二,抽象经验主义。
如果说宏大理论是对理论和概念的过度崇拜,抽象经验主义是属于对方法论的盲目信仰。
我们怎么理解抽象经验风格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特征。
首先它只关注研究方法,而不考虑对象的适用性。比如说无论研究对象是什么,抽象经验主义者的固定套路是通过抽象程序选出一定的样本,以作为研究数据的基本来源,然后将调查对象的回答进行归类,编制成一些指标,最后求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它们关注社会地位这些笼统的指标,而对阶级意识、虚假意识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却不能得出有用的结论。
其次,抽象经验主义者往往存在于行政管理机制里,他们为一些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和安定的生活,却不要求他们做出成就。这种机制正在日益庞大,出现了学术管理人员和研究技术专家等新的职业类型。
此外,抽象经验者主义奉行科学哲学,这也是最需要把握的一点。
抽象经验主义受到方法论的约束,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由方法决定的。简单来说,方法论似乎决定了问题,这些研究往往是以特定的方式重述和搬用自然科学的哲学,从而为社会科学工作打造一套规划和典范。
有些人从金钱和时间两方面为抽象经验主义辩护。资金不足是一个问题,因而需要找到能够提供经费的利益集团。而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就必然会影响到研究者的研究问题,而且不同利益集团聚集在一起,问题是零散细碎的,抽象经验主义者们已经尽力而为,但是仍然无法关注到能够带来成果的一系列实质问题,所以不得不专注于发展方法。这样一来,无论这一问题是什么,都可以付诸研究。总的来说,就是追求真理的经济学和追求真理的政治学相互抵触,导致研究者们必须在质量和效益里做出取舍。
米尔斯承认这一点,并指出只要社会研究机构得到国家科学基金的四分之一,并且让他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问题就能够轻易解决了。
除此之外,要想解决社会现实中的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但时间明显不够。所以一些研究者们认为,只要将所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循序渐进,我们就有可能概括出对社会具有显著意义的结果。这些研究能够作为基本单元,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被加总或接合,从而构筑有关某个整体的可信赖、可验证的形象。
但米尔斯并不赞同这一点,他认为信息与信息的机械加总并不总是有意义的,这些微观的发现对于社会结构的发现并没有切实的作用。只有当我们拓宽视野,涵盖比较性、历史性的多种社会结构时,才能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并由此正确地梳理问题。
三,各种实用取向。
第三种偏向是实用主义取向,米尔斯讲到了价值偏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各种实用主义取向。
我们来具体讲讲前两种。
首先要讲到的是价值偏见。
社会科学家经常承担的一些首要任务是确定社会议题里是否存在不同价值的冲突,要解决冲突,就需要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但一些社会学研究者总是采取一些教条式的解决方法,没有直接面对问题,只是假定和采纳了零散细碎的答案,甚至通过权力和强制去压制冲突,通过一些手段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对社会学和社会的发展毫无益处。
米尔斯主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中立的术语,了解清楚问题背后的价值,然后尽可能避免在解答问题时怀有评价偏见,追求科学的客观性,而不是顺从权力。
其次要讲到意识形态。
实际上,社会科学也是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因此它必然也会包含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当下社会学研究很多都是在为意识形态提供正当化的辩护。
举例来说,一些历史学家主张重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企业生活和其他工商生活,但实际上,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塑造民族和阶级的神话,他们主张宣扬美国的历史意义,他们是在让历史有益于保守主义者。
当然米尔斯也不是想批评这种政治意涵,只是认为比起遮遮掩掩研究的政治意义,清楚阐明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四,科层制气质。
第四种是科层制气质,科层制的发展和我们之前说过的抽象经验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抽象经验主义的学术风格,是想把社会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变得标准化、合理化,所以这种风格的社会研究带有科层式的意味,社会研究变得集体化、系统化。长此以往,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会发展出各种惯例。类似于公司治理,每个部门都各司其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效率,而且他们总是声称社会科学的宗旨是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但米尔斯却认为,这种空洞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控制观念忽视了理性的存在,也忽视了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可以发挥的作用。米尔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层制的两种乱象,具体说来就是在研究组织里的两类人。
一类是学术管理者和研究推销者。
他们在行政管理体制里身兼数职,他们能提供工作岗位、旅费报销、研究资助,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力决定哪些研究发现成为知识、成为书本,也就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说的“权力及知识”。他们注重规模性注重方法论的探究,却不生产实质性的知识。
另一类是学术新手。
成功的学派都包含打江山的第一代和守江山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在第一代学者身上的想象力,在第二代年轻人身上丝毫体现不出来。
米尔斯坦率地说,他很少看到有人会真正地有思想上的困惑,或对某个重大问题发自内心地感到好奇。但这种好奇心,它是研究发现的前提,是社会学实现发展的关键。
说完了研究组织,接下来我们说说派系。
派系,比研究组织更高一个层次。几个研究组织属于一种派系,派系是由不同的研究组织组成的。
在社会学里,如果有几个不同的派系相互竞争,就会出现一个类似于活动家的行业代言人,他不属于任何一派,而是代表双方,介于派系之间。这个人的存在,似乎意味着理论和经验研究是可以相容的,属于作为整体的社会科学里一种整合的研究模式,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完成了一些实际的著作和研究,而是因为他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解释已经出版的经验研究的书里是包含理论的,而在理论的梳理又向人们解释经验研究的存在。
在米尔斯看来,这只是一种“洗脑”的方式罢了。
除了派系之外,还有独立学者的存在。
他们不会站队,但当有独立学者崭露头角时,派系成员就会想方设法拉拢他们,对于不能拉拢的,他们就去瓜分这些独立学者的荣誉,比如公开反对这些学者的观点、引起公众的关注。这样一来,派系和组织也会随之赢得名声。
五,科学哲学。
讲完了前四种,我们看看最后一种偏向——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出现,是把社会科学里流行的多种研究风格统一起来。作为一种宏观的探究模式,比如说把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进行结合。
米尔斯指出,这种教条式的模型很可能会让一些研究丧失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社会的发展。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没有用处,但是我们不应该让它限制我们的问题,而应当把它作为解放我们想象力的一种手段。简单地说,就是要让理论和方法为问题服务,而不是让问题为理论和方法服务。方法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也是针对一定问题的理论。社会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必须对自己手里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再去解决使用何种方法或理论。
同时经验主义应当学会怎样抓取事实,而不是淹没在事实中。也就是说,重要的是要证明什么,然后才是如何证明。
我们来看看一流的研究者是怎么做的?
他们首先对一些零碎的日常经验材料进行陈述,整理出与我们的问题相关的材料,并且根据材料决定选择更抽象和更精确的统计调查法,或者像历史学家一样,选择思辨和定性研究等方式。到底选择何种方式,可能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我们选择方式的正确率。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确定问题呢?
米尔斯指出,对于问题的阐述,应该包括对一系列公众议题和私人困扰的明确关注,并且应当去探究情景与社会结构之间因果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搞清楚在这些困扰和议题里,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群体的价值、情感、威胁等方面的问题。当然,社会结构并不止于这些,还包括其他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
第三部分,社会科学的前景。
米尔斯在对社会科学的几种流行趋势进行批判之后,让我们看到社会科学的存在一定的乱象。但米尔斯却并不认为我们应当对这种现象感到惋惜,反而应当有更多建设性的想法和建议。当然,在之前的批判部分里,米尔斯也讲到了一些建议,我们可以进行参考。
米尔斯给出的第一条建议是进行比较性的研究。
因为人类是具有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包括群体多样性和个体多样性。如儿童群体和成人群体属于群体多样,英国的绅士和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则属于个体多样性。社会学家必须考虑到这种多样性,对于一些经济政策研究、舆论研究至少要以国家单位阐述问题;甚至对于一个市政府的问题,如果没有对国家框架的充分参考,都很难得到完备的阐释。
而且从学科分支来看,虽然我们不能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大脑,但是想要真正解决我们时代的任何一个重大问题,都必须从不同的学科里选取材料和方法。社会学家要以问题为出发点,选取材料和视角,而不是恪守学科的界限。比如教育学里的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这一问题只靠教育学,而不是通过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第二条建议是,每一门社会科学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视野,同时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因为社会科学探讨的就是个人生活历程、历史和它们在社会结构里交织的问题。
为什么米尔斯一直强调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密切联系呢?
原因有很多,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看看。比如说如果我们要研究军国主义,那么就必须从横向分析军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何种关系,还需要从纵向分析某个国家的军国主义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些涉及到历史学,如果只是短期性和静态性地看某个时间点,而不是某一段时间内军国主义的发展,那我们只是在对问题进行肤浅的描述。
此外,在社会学研究的概念里也会用到历史。
比如家庭这个概念,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乔治•科麦克在1965年对家庭所描述的特征之一是家庭包括两种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其中至少有两人维持着一种社会认可的两性关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同性恋婚姻,父母亲的组成发生了变化。如果现在对家庭进行研究,就不得不考虑到同性恋家庭的概念。不从历史上去探究为何这一变迁过程,我们就无法打过同性恋家庭的概念,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毕业论文中经常要用到文献综述这一章节的原因。
第三个建议是要重新找回人的理性和自由。也就是说,要通过理性梳理问题,通过争取权力实现自由。在科层体制中,研究机构和组织制定规则和制度,但是科层制理性并不是所有个人运用理性的意志和能力的综合,并不代表个人的实质理性,所以也不是增进自由的方式。比如士兵被指挥按部就班地行动,却不知道最终目的是什么。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爱因斯坦对原子弹制造成功的懊悔,科学家们努力地做研究,却没有想到制造出来的是伤人的武器。
同时这里所谓的自由并不是单纯的有机会任性而为,也不是单纯的有机会在一系列替代方案里做出选择。
自由,首先是有机会梳理出可以利用的选择,并加以探讨权衡,接下来才是有机会做出选择。所以可以说理性是自由的前提条件,没有理性的人,是不会拥有自由的。
第四条建议是认清楚每个人在社会里身居何处,然后尽可能地发挥出理性的自由。
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学家在进行研究和选择问题时是受到限制的,因为他们必须要考虑到当权者和公众。社会学家的研究,更多的属于一种公共的治理工具,也就是说,社会学家必须意识到,他们自由和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局限的。社会学家的政治和权力地位,还不能够让他们完全独立的选择和公布自己的研究结果。但是社会学家并不是无事可做,他们可以借助自己的理性和经验,超越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凭借他们已有的权利采取行动,从而对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时代产生影响,这些都是理性可以发挥的作用。
比如他们作为教育者,可以向学生更广泛的公众进行宣传,通过教育学生让他们具备自我修养等。总之,真正的博学之士能够不断把个人困扰转化为公众议题,并且帮助他人直面问题,最终促进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改变。
04 《社会学的想象力》研究应用:如何应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开展研究
米尔斯在书中批判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社会学中存在的乱象,那么他对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到底有没有借鉴意义呢?
在中国知网上,我们以“社会学的想象力”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很多学者把这种想象力引入到中国本土,对中国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中国本土社会学与历史学关系的探讨。
米尔斯一直强调社会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运用,然而现实是社会科学越来越关注静态的社会情境,而忽视动态的社会发展。因此发表在C刊上的一篇文章,《社会学与历史特质的运用》指出社会学的发展在面对历史特质下的理论传统的同时,还需要面对现实社会问题阐释的历史特征。
一方面,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遵循着文本的积累过程,社会学也在这种积累的过程里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历史特质,那么社会学后来者该以怎样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些知识传统,或者该怎样在研究里合理地应用传统的历史特质文本呢?这篇文章给出的答案是,理解、诠释、融汇、建构的路径。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现实,中国社会真实的发生了具体的最为明显的两大转型:一个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一个是计划再分配的政治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而相应的对应转型理论也表现为社会类型转型理论和市场转型理论。在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时,谁都不能离开这些基本的理论。
二、其他学科对于社会学想象力的现实应用。
我们在搜索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社会学的想象力》虽然是一部社会学的大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它对其他外部学科的影响,如教育学、文化学、美学等。
以教育为例,陈德胜教授在C刊上发表的《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可能路径:基于米尔斯的启示》一文,在反思教育学存在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偏置、本土化程度不够等困境的基础上指出:米尔斯提出的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捍卫理性和自由的价值,有助于教育学的发展。
陈德胜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具有一种忧心社会的批判底色,同时也具有一种前瞻的建设性努力,而这正是教育社会学需要学习的。教育社会学不仅仅是一种批判不公和揭穿真相、破解迷思的学问,还应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把研究成果向公众和社会公布,引起社会关注,形成公共议题,并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中的各种微观问题进行建设性分析,提出可行的建议。
总之,《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了当时社会学抽象与僵化的界限,从而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
05 本书小结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次解读的要点。
一、本书是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面临问题的背景下写作而成的,普通民众只关心自己私人的困扰,丧失思考的能力,学者们执着于方法论和概念,而忘记了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二、本书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学应当如何想象?答案是要想获得这种能力,就必须直面时代的大问题,不脱离历史维度,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出发、思考问题。
三、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认识社会科学里的几种偏向,包括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以及科学哲学。而社会科学的前景在于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具备一定的历史视野,重新找回人的理性和自由,以及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里身居何处。
四、《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影响深远。除了对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带来重大思考外,对于教育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也有借鉴意义。
好了,这就是今天解读书籍的全部内容,恭喜您读完了一本经典。
厚积薄发,期待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