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坡仔的话
经典常读常新,经典越用越新。
无论有多忙,《大秦帝国》都是我每年必然会抽时间出来重读的经典。
与《大秦帝国》相伴五年,它就像一瓶葡萄酒,经过时间的积淀,味道愈加醇香浓厚。
每读一次《大秦帝国》,便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
我会进行“沉浸式阅读”,把自己完完全全放进小说里。没错,我就是书中人、书中事和书中景。
读到精彩处时,忍不住站起身,拿着书本在家里边走边大声朗读。有时还会手舞足蹈,模仿对话、比划几番。哈哈,这倒是颇有趣味~
幸之!兴之!乐之!乐之!
幸为幸运之幸,幸自己能拥《大秦帝国》入怀,时时得以阅之读之,与之相伴余生;
兴为兴奋之兴,兴自己眼光独到,在茫茫书海中淘得《大秦帝国》,高山流水遇知音,坡坡今生有《大秦》;
乐为快乐之乐,乐自己全情投入,如疯子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乐为乐趣之乐,乐其能为自己平凡的生活增加乐趣,为自己枯燥的文笔提供指引,为自己干涸的内心洒下甘霖。
经典常读常新,经典越用越新。期待今年重读《大秦帝国》带给我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
Part 2 精彩语句摘录
★中国人的文字传统中,一直有着对历史、土地和文学的三重信仰,其中又以对历史的尊崇为核心。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向后看地文化,中国人“很少向未来的热恋,却多对过去之深情”,这是确实的。对历史、土地和文学的信仰,正是这种向后看的文化心理的表现。
★中国文化以经、史、子、集四部相传,其实各部均通于史,即便先秦诸子之学,也都源于史学。
★史书不仅记录史事,更寄托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生命观——个人的小生命,寄托在历史的大生命之中,每一个人都生在历史中,也死在历史中,所谓的人生不朽,其实就是你的人生与历史联系在了一起。中国人的历史,记人重于记事,原因也在于此。
★历史的写法,大体有几种,或记言,或记事,或记人。此三种,构成了中国人的历史观。近三千年来,中国人都以这种方式记载历史,从未中断,这堪称人类历史中的人文奇迹。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就在于人,也重在写人。而诠释历史精神最好的方式,仍然是以人写事。
★因为历史以人事为中心,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为生命之学。如果我们把历史看作一个生命的过程,就会发现,由人的生命而有的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描绘这种生活最好的方式不是史著,不是史学,而是小说。
★小说是一人之历史,也是想象之历史,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
★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彼时代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
★历史小说首先是小说,但它也对话历史、旁证历史,因此,历史小说作家,若无卓越的史实、温润的史心,必定写不出好的历史小说。
★一本通书,通历史,通人文,通人,也通物。
通历史,不仅在于熟识历史,更在于通历史之常道与变道。
通人文,在于承认历史是一部文化史、精神史,而所谓人文,其实就是花样,就是要知历史之变、天地之变、人生之变。
写历史小说,通识固然重要,但通物有时更不容易。年深日久,物的光泽已经不再,物的形质甚至都灰飞烟灭了,但小说要写得生机勃勃,就必须复现这些物的形与质,让它的出现合乎历史的情境。
通过物变以济人文,通过人文成就物变,而这一切都以人为中心。通物最终是为了通人。
★人心即史心。
★义理是大道,考证是知识,辞章是情感和艺术的统一,对于好的小说而言,必须三者兼备,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