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坡仔的学术之路•第十五期]包刚升《政治学通识》——用政治学思维看待权力与冲突

2022-07-15 18:54:30
0
484

       今天,我们解读的《政治学通识》是中国学者撰写的政治学入门级读物。作者用中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向读者打开了政治学的大门,从案例故事中论述政治学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人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政治的本质。
       作者在这本通识课中运用政治学结构化的眼光,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稳固而逻辑严谨的政治理论框架,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西方政治学发展的脉络,介绍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各种问题。对于西方政治学的主流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告诉读者:什么是政治学的思维方式?政治学为什么能够剖析社会和国家现象?
       我们先来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包刚升是浙江海宁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行访问研究,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被误解的民主》、《政治学通识》、《民主的逻辑》。
       《政治学通识》这本书是一本政治学普及类的入门级读物,截止到今天,2068名书友在豆瓣读书上打出9.2分的高分。书友们把这本书评为“中国最好的政治学入门书籍,没有之一”、“一堂公民必修课”。
       作为2015年11月出版的专著,到2017年11月共印刷了五次,这对于一般年轻的专著来说,两年间加印四次,足以说明这本书的畅销以及书友的喜爱度。
       今天你将在这里学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政治学的变与不变:从古至今最经典的景观》;第二方面是《政治事件的结构:政治系统的运作》;第三方面,你将会了解到《政治视角看权利:打开全新的思想维度》;第四方面《看懂权力政治后,如何辨别?》


01 政治学的变与不变:从古至今最经典的景观
       通识类的读物其实是很难写,但正如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所说,撰写一部政治学普及作品,在很多学者看来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的确,从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近2500百年的历史。从家庭、村落到城邦,再到国家的产生,以及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宗教国家,再到现代有序国家,人类共同体的形态发生了多种形式的变化,每种政体形式以及国家形态都有解读的政治思想家。想要对他们进行全景式的描述,的确像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政治学通识》并没有选择做全景式工程,本书把不同政体进行比较分析,对民主转型的逻辑——三种意识形态,以及研究它们的数十位政治思想家们的重点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囊括了从古到今最经典的景观。
       无论2000多年的政治思想如何转变,国家形态以及政体如何变化,构建合理政治秩序或者说社会秩序的内核一直未变。


       接下来咱们就从国家如何构建的角度来领略一下政治学从古到今最为经典的景观。
       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描述了一种理想状态的政治,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建立的基础不是依托于神、上帝的这种超自然的神圣存在,而是把城邦放在自然社会自身发展的视角中,采用组合物的分析方法,逐一进行论证。
       通俗来说,就是从组成城邦的各个要素开始分析,也就是把城邦拆分成人、家庭、村落、城市逐一进行论证。
       亚里士多德从男人和女人为延续生命的结合,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家庭,也是社会基本形式。无数家庭的联合形成了村落,村落与村落间的联合就形成了城邦。
亚里士多德用自然而然的联合与维持生活必需的基础上,论证了政治共同体——城邦,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共同体。而人类的本性是城邦动物,人人各尽其职,是友爱的利益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天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家庭中,为了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家庭内部的管理者,以统筹家务管理。
       也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过着群居生活,要维持群居生活的稳定,如何分配生活必需品是个难题,这就需要推选出公认的具有权威的大族长进行分配,这就产生了“权力”,权力分配以及公共产品的私有。
       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共同体中,人人都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追求善果,政治团体的目的是实现道德的善业,寻得善果。
       这是区别于一般社会团体的独有特点,也是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的基础前提。
       在这一前提下,城邦之外,非神即兽;城邦之内,人人都是追求善业的优良动物。
       他认为所追求善业中,至高而广泛的就是政治团体。也就是说,政治团体中那些主张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就是实现或体现了最高的善。政治团体的最高点是实现善业,这就是他所谓的“城邦政治”。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忽略了人性。同时,亚里士多德承认人是有缺陷的,他还在人性缺陷的基础上论证了战争和城邦正义的合法性。


       这一点和欧洲启蒙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接续上了。
       霍布斯认为,人类所处的自然状态遵循的是“丛林法则”,是一种战争状态。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都有权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获得他所能获得的一切,甚至可以为了获得别人先占有的东西出现欲望的冲突。
       也就是说,会为了获得对同一事物的所有权而发动战争,共同体之间为了生存,以暴力方式进行资源争夺,是家常便饭。
       只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中的众人是追求善业的优良动物,城邦的政体是用正义礼法约束维系城邦的。
       霍布斯提出的“国家起源说”则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所以人类为了存续、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必须有善恶的共同准则,这种共同的法则仅仅在人们内心信守是不够的,需要一个共同权利使大家信服,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这样国家便应运而生。
       以军事争夺为手段的人类生存战争史结束,从而进入到所有人签订共同契约,以保障所有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权利的契约时代。
       这时候,国家作为人类共同体的最高形式的权威机构出现,政治学开始正式进入到“如何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的终极命题时代。
       那么,“国家产生后如何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使国家这个庞大机器能够有效运转”,就成了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研究的核心命题了,思考人类社会如何构建合理的政治权利,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智者就被称为“政治思想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没有认识到地球是圆的2000多年前,在中国和古希腊几乎同时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思想家。
       在中国表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的宗师级人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在西方表现为古希腊政治学的宗师级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开始基于生活的时代思考:什么是优良的政体?什么是“善的城邦”?什么是好的统治者?


       作者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提出著名“历史终结者”的当代重量级的政治学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等数十位思想家的政治智慧都浓缩在《政治学通识》这本书中,你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仔细体会思想家们的政治智慧。
       在国家诞生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在处理这些事务的过程,就是运用政治的过程。
       从西方文明崛起中不可否认的是,自由主义发挥着重要的基石作用,因为自由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学说。它的核心是界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这种自由主义思潮下,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财富的积累,对于有限地盘的争夺已经不再满足。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商业复兴和人口增长,海外扩张成为必然,美国的诞生就是欧洲海外扩张的结果。
       我们简单总结第一部分的内容,从“国家如何构建的角度”来领略一下政治学从古到今最为经典的景观。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由人、家庭、村落等组合而来。在越来越庞大的国家机器中,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就免不了会产生制定规则的组织,这就形成了掌握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力机构,也就是——政府机构。
       一句话来总结:国家是人类政治斗争的产物。
       那么既然我们已经大概了解到了2000多年中政治学不变的内核是构建合理社会秩序,是不是就可以进行政治分析了呢?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政治系统的运作过程》中讲述。



02 政治事件的结构:政治系统的运作
       美国政治学家、政治行为主义的倡导人、政治系统论的创业者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就是稀缺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他把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马克斯•韦伯的思想给包裹起来。也就是说,既包含了人类的道德修养的部分,又强调了对权力的服从。
       政治是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的呢?如何才能够深刻地理解稀缺资源呢?
       《政治学通识》这本书就用《岛屿寓言》这则小故事,生动地为读者讲述了政治系统的运作过程。在这里我们也要《岛屿寓言》的故事来剖析政治事件的结构。
       首先咱们先看一下岛屿故事的背景。
       假定在一个大学教室里,有正在上课的老师和120位学生。突然教室里的所有人被一股神秘的力量遗弃在太平洋深处的一个岛屿之上,这个岛屿无人居住,有数十平方公里大小,岛上有淡水、森林、花小兽。这个岛屿与世隔绝,没有网络信号。神秘力量还抹去了人们对这121位师生的记忆,被人们遗忘的这121个人,唯一的可能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岛上生存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你想一下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呢?
       从经验来看,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首要的是解决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
       因为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情况下出于人性的本能,他们可能会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发生内斗,一旦发生内斗,那么在这个岛屿上生存的几率就更低,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种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第二种观点认为,首先应该选出一个领袖。
       因为一群人在这个岛上,有些人会想先去寻找食物,有些人会想先去寻找水源,可能还会出现突然的紧急状况,如果众人各有主张的话,这种“各自为战”可能会让他们陷入危机当中,所以应该有一个领袖来统领大家,能代表众人来做决定。
       第三种观点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分工和产权。
       明确分工和界定产权是关键,资源分配固然很重要,但不是首要问题,所以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需要建立一个分工的制度。另外怎样界定产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先见先得的私人产权制度,还是大家共有的产权制度安排呢?
       第四种观点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生存秩序。
       深处与世隔绝的岛屿上,从长远来说,需要解决生产和繁衍的问题;从近期来说,需要解决每个人的安全问题。如果没有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秩序,那么无论是安全还是生产或繁衍,都是不能实现的。


       这些不同观点简单来说,就是关于选领袖、劳动分工、产权分配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如果你还记得第一部分咱们谈到的“政治学的核心命题”的话,你就会知道,这121位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政治秩序。
       《岛屿寓言》说明构建政治秩序的重要性,他们只有形成了一个共同体,才能在岛屿上生存下去。
       这个寓言故事也说明了政治需要分配的重要资源是什么?
       就是确立基本政治秩序、选领袖、劳动分工、产权分配等。
       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之后,采取哪种形式的分配,以及采用这种形式分配的后果是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了统治方式以及谁来统治的问题。类比到国家来说,就涉及到采用哪种国家形态以及何种政体的问题。
       那么不同的政体是如何进行国家管理的呢?
       让我们继续来看《岛屿寓言》的后续故事。
       在《岛屿寓言》,我们都知道,这121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政治秩序?他们采用哪种分配形式进行资源分配呢?
       作者在这里借用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合法性基础——权威类型——支配形式”的三位一体理论,分别论述了“传统型统治”卡里斯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的优点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什么是传统型统治呢?
       如果你对我国历史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看到皇位传承就是这种传统型统治。朝代更迭说明并不是皇位上的皇帝都是公正有为的统治者,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一个政治共同体一直拥有一位公正而有为的统治者,这样的统治是没办法长久的。
       什么是卡里斯玛型统治呢?
       卡里斯玛型统治,就是说由一个大家都幸福的、超凡魅力型的人来当统治者。那么,当众望所归的人来做统治者,他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随着身份的变化,他的统治风格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会不会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呢?会不会把岛屿当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呢?会不会是暴君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外历史上并不罕见,而且多为独裁者或暴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基于传统型统治,基于卡里斯玛型统治,还是基于暴力型统治,政治上都是不可靠的,这几种统治方式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善治和实现长治久安。
       什么是法理型统治呢?
       在韦伯看来,任何权利都不能持久地建立在强制或暴力基础之上,而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他认为权威就是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之上的权力,这就是法理型统治,也是现代西方国家所推崇的、在民主基础上建立的法治国家。
       法理型统治都有什么样的原则呢?
       简单来说有三条原则。
       我们还以这个岛为例。
       首先这个岛要建立基本的规则这个基本规则决定了无论是谁掌握政治权利,它只能按照定的规则来统治,统治者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其次,所有岛上公民的基本权利要有切实的保障无论谁作统治者,他都不能破坏岛上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
       最后要通过一种和平的、寻求岛上多数公民支持的方式来选择统治者。
       这三条原则是在应然的角度上出发的,也就是说,岛屿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政治秩序?
       现实是怎样运作的呢?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部分《如何用政治视角看待权力运作》。
       好了,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
       《岛屿寓言》说明了构建政治秩序的重要性,人类只有形成了一个共同体,才能在岛屿上生存下去,这仅仅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涉及到的统治方式以及谁来统治的问题,在理论上有传统型、卡里斯玛型以及法理型来供我们选择。



03 政治视角看权利:打开全新的思想维度
       在第二部分,咱们论述了理论上的统治方式是传统型、卡里斯玛型以及法理性,但这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上的划分,这一部分咱们接着讲现实中的政治权力的运作。
       现实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多元利益的冲突和分配问题,政治是综合博弈的活动,政治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以此为基础,完成对权力这种稀缺资源的分配。
       对于各个国家的政治家来说,国家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国家采用哪种政体形式,不是理论上能完全涵盖的,这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军事系统、经济发展、公民的素养、国家规模、中央与地方的统治以及国家资源的分配、国家管理者的代表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即官僚系统等等都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世界上197个国家和36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国情,不能说每一个国家都选择的都是最适合的政体形式,但都是基于各国国情,各国的军事、经济、官僚系统以及公民和资源状况做到最稳妥的选择。
       现实政治与理论上的观念政治的不同就在于:要更多地考虑参与者,也就是社会成员公民的行动。
       作者认为,政治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国家是几乎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
       也就是说,国家的稳定是首要前提,但如何选择国家的政体形式,是需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结果,这就是“国家思维”。
       那么,在公民层面上,公民行动背后的“公民思维”是什么呢?
       在分析公民思维之前,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政治观点背后都有各自的意识形态立场。
       什么是意识形态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观念的集合,不过不是一过性的想法。比如说,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之类的。
       你可以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世界观,是看待事物的方法,对事物的观感。它是经过社会的洗礼后,长期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我们都知道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讨论公共问题时互不相让,甚至会因为背后的意识形态立场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在古典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看问题,一个在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看问题,而另一个则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看问题。这种情况下,他们多半不会就某个政治问题或某项公共政策达成共识。
       比如说何种原因导致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呢?
       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看一下不同的意识形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本身引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而资本主义经济的机制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的,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说法呢?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大萧条是美国美联储的不恰当做法导致的。
       你看同样都是世界经济大萧条这一事件,在不同意识形态立场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就会导致不同的政策主张,赞成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政策主张,就是要求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认为是美联储错误做法导致的政策主张,就要求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制,避免政府进行错误的干预。


       你看这就是不同意识形态导致的政策主张的差异,但为什么要涉及到公民思维呢?
       让我们把关注点转回美国。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应对大萧条的救市政策,主张的就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在这里我们要稍微解释一下,你看,同样是主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咱们之前说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主张政府的市场的干预,那为什么罗斯福会在当时也采取主张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政策呢?为什么不同的政治主张会有同样的做法呢?
       其实不同的政治主张会有相同的政治行为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们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
       所以我们在看待同一件事情涉及到不同立场的政治家的相同的政治行为的时候,我们没必要疑惑,我们要去看他的政治立场是什么?这才是看待一件事情的本质。
       根据他的政治立场,我们才会发现,他所采取的行动都是为了维护他那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处置的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在看待政治事件的时候,不要被他们这种表象所迷惑,要学会透过这种表象去看事情的本质,这才是分析政治事件、政治立场乃至政治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


       早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其实已经出现过胡佛新政。
       在1929年10月股市崩盘的黑色星期四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就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也积极干预来应对经济危机。但是美国的经济学家罗斯•巴德认为,这种干预不仅没有减轻危机,反而加重了危机。
       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的做法。
       胡佛召集了美国最大公司的总裁们,要求他们不要降薪,要继续扩大投资。本来企业在经济下行时,可以通过降低薪水和压缩投资来进行自我调整,而胡佛的要求使得企业和市场无法进行自我调整,结果就是延长了危机,最终引发大萧条。
       按照罗斯•巴德这派学者的看法,如果1929年胡佛总统无视经济危机,继续自由放任,让市场自我调整危机就不会这样严重,而且美国能更快地走出危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政治逻辑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并不总是对的、行之有效的,那么哪里体现了公民的思维呢?
       接下来要讲述的是当时美国民众的做法。
       在这之前,你先来做个选择。假设你是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公民,你是耐心等待市场自行复苏,还是急于要求政府马上解决经济危机呢?
       我想,你和美国大多数的民众一样,自然是希望总统能有所作为。
       1930年,美国劳工联盟大会甚至公开表扬了胡佛的干预行为,认为他是一位关心民众疾苦的总统。我们都知道,政治家们自然是希望能名留青史的,所以胡佛政府选择了与民意相呼应的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
       换句话说,当面临经济危机时,总统与政治家是否选择迅速介入?固然取决于政治需要,但这种政治需要本身还是会受到社会主流认知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公民思维并不总是和国家思维一致的,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思维逻辑。社会现象或是社会事件一般都是复杂的,国家管理层的应对也可能是云里雾里的。要想理解国家应对复杂情况,很多时候要借助政治视角进行分析。
       正如作者所说,在政治领域,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不在于这件事本身在逻辑上是对的,而在于身处其中的政治家被形势裹挟着,或主动或被动地做了很多选择,但这些选择的政治后果往往是身处其中的人们无法预见的。
       在这里,我们给你推荐黄渤导演的电影《一出好戏》,这部电影和作者的《岛屿寓言》如出一辙,并将政治运作的后续故事进行了影视化的呈现,你可以在这部电影中再次体悟一下国家逻辑和公民逻辑。
       那么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一部分的分享,我们留在第四部分。
       让我们总结第三部分的重要内容,理论政治与现实政治是有差别的。看待权力政治的运作,除了要从国家思维进行多维度的平衡外,还要对公民思维进行考量。看政治事件的方法,就是要跳出政治本身这个硬核,看表面事件演绎的逻辑,探究隐藏的因果逻辑。



04 看懂权力政治后,如何辨别?
       波兰平面设计大师亨利•托玛耶夫斯基曾说,“政治犹如空气,我们必须生存其中”。
       不错,政治和社会一切行动相联系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可以不参与政治,但不能不懂政治。
       但意识形态下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是相互矛盾的。
       比如说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某地出现了一起食品安全事故,记者进入现场采访后,在讲述事件的同时也会听到这样的评论,“目前食品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有关部门工作没有做到位,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严格食品企业的准入门槛”。也有人会说,“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恰恰是食品行业管制过度,市场自由度不够导致的”。
       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你如何辨别呢?
       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方向——探究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政治运行进行分析,看表面事件演绎的逻辑,探究隐藏的因果逻辑。
       如何确定因果关系呢?
       这里有三个条件。
       首先,人的思想和行为本身既包含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很多种现象,这些现象对应着某些结果的呈现,也就是说原因与结果之间都有某种相关性。
       其次,原因和结果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即因在先、果在后。
       最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发机制,也就是说,原因通过某种机制导致结果的产生。
       我们知道了确定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更要学会区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很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某海滨城市冰淇淋销量和溺水死亡事故数据高度相关。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冰淇淋的销量逐渐提高,溺水事故数据也逐渐提高,那么能否就此认为冰淇淋销售导致溺水事故呢?
       这肯定是无稽之谈,你不能说冰淇淋卖得好了,溺水量就增加了,那就出台政策禁止卖冰淇淋。
       假设有这个政策的话,即使禁止卖冰淇淋了,溺水事故还是会增加。因为冰淇淋销量与溺水事故数据都跟一个共同的原因有关——季节转换与气温上升。
       所以你要把相关和因果区分开,你知道了什么原因会导致什么结果,才能够做决策。
       《政治学通识》这本书系统讲解了从古到今的主要政治现象,描绘了政治学的概貌。本期的解读主要是围绕国家的建构、国家的统治和如何分析政治事件展开的,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读一读这本书,进一步系统领略政治学发展的景观。



05 本书小结
       好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聊到这里了,最后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近2500百年的历史,从家庭、村落到城邦,再到国家的各种形态演变,政治学衍生了许多高光的思想。无论政治的外在形态如何变化,构建合理政治秩序,或者说社会秩序的内核一直未变。
       我们用《岛屿寓言》向大家说明了构建政治秩序的重要性。人类只有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在岛屿上生存下去。满足这些前提之后,就要考虑统治方式以及谁来统治的问题。在理论上有传统型、卡里斯玛型以及法理型统治来供我们选择。
       但是理论政治与现实政治是有差别的。看待权力政治的运作,除了要从国家思维进行多维度的平衡外,还要对公民思维进行考量。看政治事件的方法就是要跳出政治本身这个硬核,看表面事件演绎的逻辑,探究隐藏的因果逻辑。这对我们在学术上分析政治事件极具启发性,这个启发性不仅体现在学者分析学术问题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好了,这就是今天解读书籍的全部内容,恭喜你读完了一本经典。
       厚积薄发,期待你的进步。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