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周公曰:“呜呼!休兹知恤,鲜哉!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
“亦越成汤陟,丕釐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呜呼!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钦罚之,乃怦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本段文字是周公为了告诫成王,而向他讲述的关于夏、殷两代在用人和理政方面的不妥之处,以让成王能够以史为鉴。
仔细品读,不难看出,本段文字先从正面总结夏初的贤王以及商代成汤在用人和理政方面的成功经验,之后又从反面总结夏桀和殷纣在这方面的教训,逻辑十分清晰。
夏、殷两代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本文概括为“任人以贤”。夏代提出了“三宅”。商汤更进一步,不但继承了夏代“三宅”的优良传统,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俊”。所谓“三宅”是从考查政绩的角度来讲的,所谓“三俊”是从选拔人才的角度上来讲的。用这样的方式考查政绩、选用人才,就一定可以让官员名副其实而各称其职,从而把政治搞好。这就是周公向成王提供的夏、殷两代的经验。
夏桀和殷纣的做法则是完全相反的。夏桀“弗作往任”,而纣“敢惟羞刑暴德之人”,所以将政治搞得一团乱,并最终没有逃脱上帝的惩罚,走向灭亡。这里的用意很清楚,就是要求成王以夏桀和殷纣为戒。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夷微卢烝。三亳阪尹。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
“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
本篇同样是周公对成王的诰辞。孔安国说:“周公既致政成王,恐其怠忽,故以君臣立政为戒也。”司马迁说:“成王在丰,天下已安,……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这些说法与本文的内容基本符合,这就是说本文是在周公还政成王之后创作完成的。
成王执政之后,国家的政治格局逐渐趋于稳定,摆在面前的问题就只有两个,即用人和理政。本文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写的。
经过此番陈述,周公主要总结了文王用人和理政的经验。文王的用人、理政,在夏、殷两代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根据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三有宅心”和“三有俊心”,在挑选和任用官员时,将考察官员的心地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其次,对臣属,特别是对于司法方面,不做过多的干预。实际上,周公总结这些经验的用意十分清楚,就是希望成王能够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继续坚守文王创立的法度。
“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
“呜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兹乃俾乂。国则罔有立政,用(礻佥)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礻佥)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宋人董鼎综合本篇大意时说:“一篇之中,宅事牧准其纲领也,休兹知恤其血脉也。”其实,“宅事牧准”“休兹知恤”都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但“休兹知恤”这种宽大政策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势,促进社会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正是这样,虽然本段文字写的是周公对成王的要求与希望,但是这些要求也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希望成王在选拔官员时,先了解其心地。“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就明确表达了周公的这种思想。
第二,希望成王不要干预各个主管部门的意见去治理臣民,尤其对于司法方面的事情,更要小心谨慎。
第三,在考虑这些官长的人选时,首先考虑他们的功德,其次又审慎地考察他们的心地,确定他们是贤能之人,才可以任用他们。因为,如果一个国家不是这样设立官长,而是任用贪利的小人,不按照规定办事,如此他的德行就不能在社会推行了。
第四,要多问问军队方面的事情,扩充自己的军队,使你的威力遍于天下,甚至伸张到海外,使普天之下无不臣服。从而,使天下人都能看到文王的光辉,并发扬光大武王的伟大业绩。
以上,就是周公对成王所提出的希望与要求。这些希望和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勿误于庶狱;第二,诘戎兵;第三,用常人;第四,慎刑。其中,第一点与第四点均是司法方面的事情,周公对于这一点反复强调,可以见得这个问题对当时政治的重要性。为了避免与殷人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周公认为必须实行宽大政治,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成王不仅不要不适当地干预司法方面的事情,还应要求司法官员谨慎用刑。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这种做法对于当时时局的稳定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点显然是为了强化当时的专政机构,在殷人数次叛变的情况下,周朝初期的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加强军队是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周公严肃且郑重地向成王提出这一点。第三点用常人,从全文来看是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