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第一章的第7、8、9小节
第七节 你想“变成别人”吗?
想变成别人是因为认为如果能够像他那样就会幸福。也就是说,你现在不幸福。
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不会爱自己,而且为了爱自己,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别人一样的人。
即使再想变成别人,也不可能,你不是别人,你是“你”就可以了。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且如果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第八节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无视现实,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也不会改变,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行为之恶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都有其犯罪的没在的“相应理由”。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这里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且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你的不幸因为你的选择,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第九节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人的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即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
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讲,甚至包含了世界观或人生观。
假设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苦恼,可以尝试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
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的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如果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人生的状态”。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且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是因为在不断的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尽管有一些不方便、不自由,但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人们往往选择后者。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今天看完这3节,感觉青年与哲人讨论的话题越来越贴近自己的生活,代入感也强于之前。
通过这三节,意识到自己所坚持的一些想法是“误区”,在追随两人讨论的过程中渐渐推翻。
晚安,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