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买了实体书,前面一半可谓是断断续续在读,后一半是在昨晚 12 点过后一时兴起翻开后,不忍舍下,一直读到 2 点多。虽然对小说两位女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太了解,鞋匠一类的市井身份让我感觉这背景应该是遥远的国度的很久以前,而偶尔出现的地铁/汽车等交通工具又仿似这是个挺现代的背景。也是困惑于此,因此有打算抽时间再细读一遍。 对后一半印象颇深也感慨颇深,一边读一边心里发颤,埃莱娜身上有我的影子。 在小学初中时期,我也是属于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喜爱的所谓好学生,然而同时我却又跟身边一群无心学习、惹是生非、打架早恋的同学混在一起,自己也陆续交六七个男朋友;埃莱娜一直被认为成绩优异的好孩子,却没想到比莉拉还要早与安东尼奥作出那些女生看来还挺羞耻的事情。说是好学生,但其实在一些方面,也不比坏学生落后。除自身表现之外,家庭背景等方面,也颇像,但只是我的身边没有莉拉。 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个抉择的问题。中考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重点,过去那些猪鸡猫狗同学几乎彻底不再有瓜葛,身边充满了多才多艺、聪明伶俐、优雅、绅士的好学生。我有意识到我的失去,每每在朋友圈或者其他渠道了解到过去那些坏孩子们潇洒放纵的享乐生活,埋头在学业里的我也曾感到痛苦。当初报考学校的时候,决定做的很轻松,不像埃莱娜,有割舍不下的莉拉一直扯着她迟迟未能抉择。当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一决定会对我的生活、朋友圈带来多大变化,当时的心智估计也不足以思考这样的问题,然而现在感受到了。如果我当初选择与他们一起松懈学习,被不用动脑的娱乐消遣所吸引,大概我今天也不会读到这一本书;埃莱娜直到婚礼才在心里真正意识到,她与莉拉将分道扬镳,意识到“庶民”,意识到她渴望的是“尼诺”,“当他消失的时候,我觉得,唯一能把我带出这间餐厅的人消失了”。 所以我很理解书封背面引用的《泰晤士文学增刊》的评论:“我们从很早就意识到,莉拉还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作者,埃莱娜则会挣脱那个世界。”所以,是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也挣脱了。 此外引起我共鸣的,还有埃莱娜对尼诺萨拉托雷的爱。我也爱过这么个看来与环境有些格格不入、超然的男生,我非常仰慕他,也常常借与他谈论一些高深的问题接近他,在谈论过程中,其实我对这些问题并不通窍,我只能努力掩饰自己,多听他说,多附和,因为我只是想听他讲话,只是想和他讲话,然而他看起来,并不是平常那些男生,会嬉皮笑脸跟你谈论一些毫无意义的嘻嘻哈哈八卦之事。直到现在,我依然渴望他,即使他“头发乱蓬蓬"、”衣服皱巴巴”、“头发太长太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昨晚一直在想他,即便其实在我的想象中已经把他过于美化,即使他称不上我心里对他的赞美,就像尼诺也有可能并不与埃莱娜内心的愿景相符,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如何,我需要这么一个他,就像埃莱娜需要心里一直怀有尼诺,她才可能挣脱出那个餐厅,挣脱出那些人群、那个世界。 另外,这是一本好书,我也读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感受,大概因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此也是决定要多刷几遍的。至于评价为什么“推荐”而不是”力荐“,我想大概是因为我的自身经历让我与这本书能够产生内心的共鸣,甚至会被我列入经典,因为我预计明年后年,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这是我所理解的经典。但是换做另一位成长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女孩或者大部分的男孩而言,他们无法感受到什么,也是情有可原。所以,推荐给大家,但是力荐给成长经历相似的女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