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手工业者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写到产品上,师傅生怕徒弟的技艺超不过自己,那将是家族的耻辱,因此总是倾囊相授。而徒弟也生怕师祖们创下的字号在自己手上搞砸了,也因此做事情尽心尽力。他们制作瓷器,即使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做得尽善尽美。日本的工匠认为赤绘瓷器洁白的底色比上面的色彩更加重要,虽然前者看不见。为了达到这种纯白色的效果,要控制好窑温和氧气量。在19世纪,这种表里如一的瓷器,每个瓷盘可以赚取五倍的利润,而大的瓷缸则可赚到八倍。
欧洲人在瓷器制造上超越亚洲人,则是整体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成果。欧洲人较早地掌握了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擅长定量分析和比较实验,因此完全弄清楚了瓷器的成份和烧制的原理。在研制过程中,他们保留了全部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报告,这样,每取得一点进步,后人都可以直接受益。德国的伯特格尔把上万次实验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了,这种做事情的方式被英国的韦奇伍德继承了,他研制出碧玉细炻器,做了5000多次实验,都有记录。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欧洲人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
中国工匠更多的是具有对制瓷工艺的感性认识,他们靠“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将经验代代相传,而徒弟是否能超越师傅,则完全靠悟性。中间即使有一些发明和改进,却因为没有详细的过程记载,或许是出于保密故意不记载,很多发明和改进都无法传世,比如宋代五大名窑的制作工艺大多失传了。这样,后世常常不得不重复前人的失败,使得瓷器制造技术进步缓慢。
清朝末年开始,因为国力衰退和不断的战争,中国基本上退出了世界瓷器市场,除了制造一些非常廉价的陶瓷制品。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才有所恢复,一些中国制造的瓷器的品质已经达到了莱诺克斯和英国强生兄弟(Johnson Bros)等著名厂家低端瓷器的要求,这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将一些中低端的产品转到中国制造。借助这些国际知名品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瓷器又回到了国际市场。但是,今天,欧洲人依然占据着世界高端瓷器市场90%的份额,其余份额则由美国和日本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