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打卡]《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文学与审美(三)

2024-01-22 23:22:33
0
156

所谓创作主体的审美把握就是创作主体的感知,表象,想象。理解和情感的自由融合的心理过程。对于美的创造来说,感知表象是出发点,想象是基本途径。理解是透视力,而情感作为一种自由的元素与上述各种心理功能的融合是美的发现力。因此情感的介入与否和介入的程度是创作主体审美把握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看,我们简直可以这样说,创作主体的审美把握就是情感把握。当然作家对现实的把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奥秘至今还远远没有被精确的揭示出来。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既然文学所反映的对象内容是现实的审美价值属性,作家的把握现实的方式又是审美的方式。文学就是对现实生活审美价值属性的审美把握的结果。那么其特质就不能不是选美。陈然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包括了巨大的认识因素,但构成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则不是认识而是审美。文学作品中认识因素是重要的,但它只有融入审美因素化,为什么因素才有存在的权利?连十分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和认识作用的别林斯基也说。无疑的艺术首先必须先是艺术,然后才能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精神和倾向的表现。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它是多么强烈的反映着当代问题,可是如果里面没有湿,那么它也就不能表现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体现的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如果我们不承认那些把美好的思想体现的很坏的作品是真正的文学的话,哦,那么很明显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关键就是他们的审美特质。


我们以审美特质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这其中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一大重要方面就是作家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的影响因素。要认识到文学之所以能区别区分于其他的作品,就在于他有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审美属性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今天的小番外: 今天吃了饺子,最近喜欢上了用醋来蘸饺子和饺子一起吃。发现了新大陆,真的很好吃。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