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七天的阅读里,我沉浸于鲁迅的《呐喊》,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了先生文字的力量。 《狂人日记》中,“吃人”的呐喊振聋发聩,撕开封建礼教伪善的面具,让隐藏在仁义道德背后的丑恶暴露无遗。那看似正常的世界,实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人们被旧制度束缚,麻木不仁,甚至参与到“吃人”的行列。 《孔乙己》里,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令人唏嘘。他满口之乎者也,在长衫与短衣帮之间徘徊,既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又难以在残酷的现实中谋生。他的迂腐、善良与落魄,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底层知识分子的缩影。 《药》中的华老栓,用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这一愚昧的行为,反映出民众的无知与冷漠。革命者为了理想献身,却得不到理解,鲜血成为了他人治病的“药”,这是何等的悲哀。 读《呐喊》,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每一篇故事都如同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照亮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罪恶。鲁迅以笔为刃,剖析社会的弊病,批判人性的弱点,试图唤醒沉睡的国人。虽然书中满是黑暗与绝望,但在字里行间,我也能感受到先生对光明的渴望,对未来的期许。他的呐喊,穿越了时空,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忘却历史的伤痛,努力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