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学习打卡]《教育的情调》 马克斯·范梅南 李树英著

2021-09-16 21:36:16
0
1370

《教育的情调》

马克斯·范梅南 李树英著

总体来说,是一本温暖的小小的但有力的书,也想要被书中的教育者对待与教育。此书分为16个小节论述,每一个小节都与孩子的教育息息相关。

第一小节传输出之前没有接触到的一个概念,也可以说是全书的精髓,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的是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什么情境中,对这种情境是如何体验的。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教育学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针对不同的个体应该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进行互动、给予反馈,进而培育保持教育的敏感性。

第二小节,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的诞生即带给我们体验的可能性,成年本身也是一个勇未完成的成长过程。成年人忽视孩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惊吓、辱骂、虐待他们,对于这些成年人来说,最大的惩罚莫过于终身的懊悔和永久的遗憾。关爱孩子的父母能体验到对孩子的教育早已转化为自我教育。本就是双向历程。教育是难以完美的,不要试图把一套自认为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变成了一种压迫与操纵。

第三小节,孩子天生地对每个事物感到好奇,成年人需要去了解孩子好奇的本质,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成年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思考孩子们的好奇的提问是否源于全神贯注,是否源于真正的兴趣,不然四处闪动的好奇会即可消逝。善于思索的家长或教育有方的老师不必是一个能够构造或控制孩子的每种可能体验的人,应是一个善于抓住问题且能用浅显的方式深化它的人。希望孩子对于好奇心能保持思考,而不是给他一个固定的答案。对于一个具体的孩子而言,一个合适的答案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使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一位富有机智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

第四小节,我们如何去看和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和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方式。我们如何让看一个孩子和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和这个孩子的关系。老师对孩子的生活有一种教育学上的兴趣,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情不自禁地把这个孩子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正在自我塑造和成长的人。老师这个行业或可称为老师的群体大抵都会有这种表现,差距只是在表现的方式、过程、结果不同。时刻都应认真聆听和观察孩子,特别注意的是一个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对于理论、专业的应用根据具体的实践对象而发生改变,切莫生搬硬套,用专业的角度去看孩子蕴含着一种危险。同时,一个不能对自己看孩子的方式进行反思的人是不能充分观察孩子的,老师要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

第五小节,一个好的教育者对待孩子时,不仅仅要“看到”,也要让孩子们完全体验被“看到”的感觉。常常被老师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到”的孩子是幸运的。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学校里的每个日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整体,被赋予一种色彩、一些意义。问候和道别的意义远远超出礼节形式本身,握手和口头问候的时刻是老师与孩子彼此面对面的时刻,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诚恳的接触。当我们以双手或笑脸回应对方的时候,我们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时空。微笑可以作为一个公开的邀请,让我们在目光相遇的瞬间彼此为对方而存在。同样地,一天结束时的道别沟通着我们对一天的感受,它提供了一个对刚刚过去的一天进行简短的检查和回顾的机会。老师可以用一句引人深思的话使一天更加意味深长。

第六小节,表扬和肯定一定是好的吗?不尽然,作为教育者应该思考孩子受到表扬和肯定的体验是什么?平等地表扬每一个人往往会弄巧成拙。得到赏识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有人肯定了我就是肯定了我的存在,肯定了我是个有生命的个体,得到肯定和表扬不可避免地与自我认同交织在一起,而自我认同是在“做自己与自我的形成”、在“我是谁和我将成为谁”的张力下逐步实现的。在公共场合或有其他人在场时,孩子对表扬的感受更加强烈。但是给予肯定和表扬会带来一个问题,可能带来不平等的感觉,所以教育学就是在于孩子或年轻人的交往中对什么是合适的与什么是不合适的予以积极的区分。

第七小节,课堂教学的面面观,在课堂情境中要积极理解学生的体验,老师就有可能能培养和萌发出教育上的机智。一句不适合的话或一次欠考虑的评论,无意中会给原本融洽的师生关系带来破坏。人类从内部反映他们自己,世界从外部反映它自己。在彼此的眼神中,我们看到别人,也被别人看到;在眼神中,内心世界被反映或表达出来。想要真正地具备对他人心灵有洞察力,需要提高自己观察和理解眼神的能力。眼神无法像语言一样为了达到目的而进行掩饰和控制。自己与眼神是完全融合的,我们必须清楚孩子眼中的我们究竟是怎么样的。

第八小节,纪律的教育学意义,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老师的知识是有情感的,学习空间是有感情特性的,教师本身的实践性知识很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身体早已充满了敏感性,一种融于身心的“体知”。老师要为了教学而训练自己,获得教育学的洞见。

第九小节,孩子对秘密的体验,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标志,而能够与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秘密的体验是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感觉,是一个除了与他人共享的世界外,我们还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孩子开始有了秘密,就开始成长,走向独立,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私人成长空间,机智的父母和老师会关注孩子对秘密的体验,知道什么时候去倾听,什么时候又该有意地不去理会。秘密的诞生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生,它为孩子的内在能力与个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父母认可孩子的隐私空间,实际上就是在为孩子的秘密体验创造空间。孩子最终要长大成人,独立生活的。

第十小节,要通过一个人所做的事来了解一个人,以我们过去的经验来看,观察和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比描述一个人的特性要容易得多。了解一门学科指对它的根本问题不仅要掌握得好,还要认真对待,真正了解一门学科的同事也意味着要热爱、尊重这门学科,并让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上课的风格就是我们对学科掌握程度的表现形式。杰出老师被普遍描绘成公平、耐心、有爱心、善交流、讲原则、有幽默感、爱孩子、了解孩子、知道该教些什么的人。那些放弃了学生,对学生不再抱有希望的老师,应该退出教师的队伍。好老师和他们所教授的知识已融为一体。

第十一节,气氛的作用,气氛都是人们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进入新的情境则应有新的变化的氛围,通常一走进一间教室,我们很快就能感受到这里实施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教室里的气氛会告诉我们这里的老师对什么样的环境适合孩子的成长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教室和学校区别于其他场所在于让人学会正确处理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业余时间和工作时间、计划安排的时间和实施与完成的时间、个人时间和集体时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关系。气氛是我们体验生活空间的方式。

第十二节,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希望不是那种被动的、认为事情终会解决的乐观主义,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即使在最荒谬、最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也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孩子。孩子让我们懂得,不管经历了多少失望,都要好好生活。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我们必须当着孩子的面公开反省自己,经常问自己:“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促使我们不断地行动,不断地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示自我和引导自我:要让孩子能从我的身上看到一个成熟成年人的形象。

第十三节,孩子是天生地宽恕者,我们必须永远为真正的教育努力奋斗,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我不相信自我否定,那其实是在放纵自己,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对以前的失败一再的懊恼,我们必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继续前行。一个孩子可能在身心上受到过伤害,但是和父母重新建立爱的愿望永远也不会在他的心中消失。年轻人需要老师理解他们、信任他们。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对孩子的人格、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宽恕一定不代表着忘记。宽恕意味着通过爱和理解恢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恢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第十四节,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机敏的老师可能会有这种意识,一走进教室,就能察觉到教室的味道,这就是课堂的生命,优秀的老师会关注课堂里学生的生活体验,对课堂里的教学活动有一种特有的敏感,并能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心绪变化,以随时调适自己的情绪、讲授和互动的节奏。

第十五节,发展教育的机智,要求老师具有特殊的素质:一种融入身体的敏感性、一种临场行动的教育和智慧。对“公平”内涵的把握是十分细腻的。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教育的智慧可以被唤醒,却不可以被技术性地培训。老师应该时常思考,我该怎么做对这个孩子在这个情境中才是最适切的。教育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

第十六节,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好奇,即使是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应该如此。以鲜活的、直接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正是教育学所需要的。用心看教育意味着要走进儿童的世界;也意味着必须承认,理智并不能够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还意味着教育就是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

小小一书,天空色的封皮,仿佛孩童在宇宙的世界中遨游,确实如此,作为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自由地、健康地、快乐地成长正是我们应思考与研究的。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