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组 文章 相册 留言本 用户 搜索 我的社区 在线学堂 商城 购物车 支付钱包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四

2021-12-18 21:35:38
0
723
第一次阅读:
主要说了老信客因为红绸缎上的小圆圈被村民误会后,找了一位年轻人接替自己的职业,而自己则去守坟场,退隐后老信客也经常让年轻人把外面的事情说与他听。后来老信客去世了,乡村因为邮局的成立,信客这行业也消失了,年轻的信客不再年轻,转行去教书,十几年后成为了校长,一次开会,校长看见了戴在副厅长上的红绸缎小圆圈,但赠予红绸缎的老信客,没能亲眼看到。

我看到了一位任劳任怨的老信客,因为一次小失误,就遭到了村民们对他的指责,老信客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疲劳感让他顿感世态炎凉。是啊,很多人总是因为某个人的一次失误就完全否定掉那人几十年的血汗,“要么就正确到底,要么错得万劫不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恐怕被伤心的人,十年未必好得了,这也导致许多人心理上出现疾病,极致要求自己完美才是最致命的杀人武器。

老信客是很幸运的,他懂得急流勇退,放下执念。学会放下,退隐山间看守坟场才是治愈他的“良药”。同时他又是不幸的,至死都没有见过,让他遭到指责的丢失的“红绸缎小圆圈”。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就没有老信客那么幸运,学会放下。那些不幸的人永远都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永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永远都不会服输服软。

年轻信客呢?他既懂得总结经验,又懂得感恩前辈,也是忠义之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将来,都是需要像年轻信客这样的人。他很幸运,送过很多天大的信,而且还是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后来邮局逐渐替代了信客,他才决定去教书。这也再一次证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我想他教出来的学生,绝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尾又引出了那个红绸缎小圆圈,既是故事中老信客的释怀,也是作者的释怀,更是千千万万个读者的释怀。是啊,哪有谁的人生都是不留遗憾的,只不过是有些人释怀了,看开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

第二次阅读:
作者在信客吃饭情节上埋下伏笔,说明其中必有故事,也许是导致信客遭到村民质疑的一个信号。在信客被村民误解的时候,信客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个家庭。在给接班人讲解经验教训时也是非常详细,有耐心。作者笔下的老信客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也许他的为人,以及处事方式都能够证明,清者自清。

人们刚看见宋达时也不忘询问老信客的情况,这也是咱们相互寒暄的方式,即便对方心如坚冰,也会被这暖心的问候融化,而宋达自己亲身经历,也明白了信客历程的冷暖。

读完今日章节,我读到了一种处世态度——清者自清,学会放下执念,读到了乡村村民“听风就是雨”的性格,读到了那个消息闭塞,交通不发达,思想传统的农村景象。同时,我也读到了乡村人们相互见面的暖心方式,读到了对工作岗位的喜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读到了信客身上的骨气,他们无私奉献的追求,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读完了前面三节,我看到了作者家乡在那个年代,经济交通落后,人们思想非常传统,朴素老实。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的家乡,不正是和作者家乡的当年一样么?

随着这几年咱们国家飞速发展,我们这里过上了家家通公路,家家有网络有电视的幸福生活。年轻力壮的老乡们去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留在家里的,大部分都是我奶奶那一辈的。有力气的老人家还可以种几亩田,几百棵辣椒西红柿,一年下来倒也不用子女的救济。身体稍微差点的,就喂喂鸡鸭猪,种些红薯啥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宋达的离职,也告诉我们,作者的家乡也逐渐发展起来,邮局创办,小学招生,人们的思想也在慢慢改变,所有的一切比以前更好了。也许,此时才是作者旅途的开始,让我们期待接下来的阅读。
评论
意见反馈